马来西亚曾发生过一起严重的自酿酒中毒事件,共导致37人死亡,主要原因就是自酿酒中的甲醇含量严重,超过了标准值的30-50倍。
不过在国内还没有类似的报道,仅有的一次自酿酒中毒事件,后来也被证实是因为勾兑了工业酒精导致的。那自酿酒中甲醇是怎么来的?自酿酒到底还能不能喝呢?
市场上?不缺?酒?,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自?酿酒??
中国人有喝酒的习俗,逢年过节、亲朋好友聚会、生意场上往来等等场合,都少不了酒。目前,市场上的白酒种类各式各样、品牌繁多。
当然,目前市场上白酒的价格、质量也是参差不齐,受制于成本,好多小的白酒企业都不酿酒了,而是。
选择?购买?原浆?酒?进行?勾兑?,酒的味道确实大不如前。除了勾兑酒,市场上还存在不少假酒,所以近年来很多地方兴起了自酿酒。
在不少农村地区,夏粮收获后,有些人就用自家产的新米自己酿白酒,好多地方称这种自酿酒为土烧。还别说这种自酿酒还特别受欢迎,大家都觉得这种自家酿的粮食酒味道比外面买的酒味道好,而且喝着也放心。
同样是酿酒,为什么自酿酒的甲醇会超标?
其实,无论是自酿酒过程中,还是工业化生产酒的生产过程中,甲醇的产生都是不可避免的,酿酒原料表皮中得果胶质是甲醇生成的“元凶”。
但与自酿酒不同,在工业化生产酒的过程中,会有许多控制控制措施来降低酒中甲醇含量:
1、酿酒原材料的处理。
在工业化生产酒的过程中,会对原材料做前处理,比如说对果胶含量高的酿酒原材料进行脱皮处理,从源头上减少甲醇的产生。
2、发酵菌种的选择。
酿酒过程中,使用的微生物不同,甲醇的产量也不同。大型酿酒企业会对酿酒用的微生物进行筛选驯化,筛选出那些产甲醇少的菌群,来减少发酵过程中甲醇的产生。
3、制备流程的差异。
在工业化生产酒的过程中,有一种说法叫作“掐头去尾”。乙醇的沸点为78.3℃,甲醇的沸点64.7℃。蒸馏时甲醇会先跑出来,“掐头”则最大限度减少了酒中甲醇含量,但自酿酒产量本身就少,为了节约通常不会“掐头去尾”。
写在最后。
对于自酿酒,还是哪句话,尽量少喝,虽然有人觉得自酿酒味道好,又是粮食酿造的,喝着更放心,但是其中却存在着甲醇、重金属、有害微生物超标的风险,长期饮用对身体不好。
当然不光是自酿酒,所有酒都要少喝,现实生活中,就有很多因为喝酒引起的慢性酒精中毒或者急性酒精中毒事件,大家要引以为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