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酒精中毒专科医院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房颤中的精神心理障碍不容忽视的ld
TUhjnbcbe - 2022/5/14 17:39:00
刘军连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147810.html
房颤不但会引起心悸、头晕、胸闷等不适症状,还会导致脑卒中、心律失常性心肌病、心力衰竭等严重心血管疾病,严重危害患者的健康,甚至威胁生命,并加重了社会的负担。心理因素作为影响房颤治疗效果、病情转归及患者生活质量的因素,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心房颤动(AF)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发病率也逐渐增加。60岁以下人群中房颤发病率为1%,75~84岁人群中房颤发病率上升至12%,80岁以上人群中房颤发病率超过1/3。

房颤不但会引起心悸、头晕、胸闷等不适症状,还会导致脑卒中、心律失常性心肌病、心力衰竭等严重心血管疾病,严重危害患者的健康,甚至威胁生命,并加重了社会的负担。心理因素作为影响房颤治疗效果、病情转归及患者生活质量的因素,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1房颤与心理因素的关系及机制

房颤患者常出现焦虑、抑郁、恐惧、人格障碍等心理障碍,以焦虑和抑郁最为常见。33%的房颤患者合并抑郁,合并有轻度及重度焦虑的患者比例分别为28%和38%。抑郁的发病率与高血压患者合并抑郁的比例相似,但房颤合并焦虑的比例则显著高于高血压合并焦虑的比例,且房颤抑郁与焦虑的程度与房颤患者生活质量相关。多项研究表明,焦虑及抑郁等心理障碍可影响房颤的治疗效果及预后。Tully等对例心脏手术后的患者进行随访研究发现,使用抑郁-焦虑-压力量表进行心理评分,其中焦虑的评分每增加1分,房颤复发的危险比就增加9%。由此可见,术后焦虑心理的出现增加了房颤的复发率。房颤患者中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普遍存在,而心理障碍对房颤的治疗及预后又产生不良影响,两者互为因果,互相加重,形成恶性循环。房颤易引起心理障碍:①房颤具有起病急、症状重且反复、并发症危险性大及复发率高等特点,且房颤发作时患者心跳节律紊乱,出现不同程度的心悸、无力、胸闷症状,甚至有濒死感,主观感受强烈,加之房颤患者日常活动受限、户外活动减少等,都会造成患者精神心理负担较重,较易产生焦虑、抑郁、恐惧等多种负面情绪,形成心理障碍;②房颤发生时自主神经调节失衡,胆碱酯酶活性升高,乙酰胆碱灭活增加,引起5-羟色胺水平降低,从而加重抑郁情绪;③患者对疾病认知的局限性:很多患者把房颤想成重度心衰等心脏终末期疾病,或把房颤严重的并发症,如各种心脑血管意外作为房颤的必然结局,对房颤的认识不足,导致患者心理压力增大;④自身因素的影响:如D型人格患者,又称抑郁型人格,具有易焦虑的人格特质,自身的负面情绪及性格、对疾病的自我管理较差,易引起心理障碍;⑤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不良反应:如钙通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等常用的控制房颤心室率的药物均可以引起抑郁或焦虑等心理障碍。心理障碍可加重房颤:①交感神经激活,儿茶酚胺分泌增多,缩短房室结不应期,加快心室律,引起动作电位时程的交替,肾上腺素能神经激动诱发心房异位激动,触发折返机制从而引起房颤;同时还可激活L型钙通道,造成钙超载而产生触发活动(晚期后触及);②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使血管紧张素Ⅱ分泌增多,促进心肌纤维化,而左心室肥厚和心肌纤维化又引起心脏舒缩功能异常,使心脏舒张压增大,导致房内压升高,造成心房的异常牵拉;③心理障碍激活体内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反应,从而促进房颤发生。心理障碍患者体内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增加,促炎因子释放增加,抗炎因子分泌减少,均可参与引起房颤。因此,房颤和心理障碍互为因果。房颤可以引起焦虑和抑郁等精神心理障碍,而焦虑和抑郁等心理障碍反过来又对房颤的发病和预后产生不良影响。

2房颤合并精神心理障碍的干预措施

对房颤合并精神心理障碍的患者,除常规治疗房颤外,对其精神心理障碍的治疗也不容忽视。对心理障碍的干预应采取心理治疗、药物治疗及综合治疗相结合的方式。其中心理治疗是中心,药物治疗是辅助,必要时可结合综合治疗。㈠心理治疗通过心理干预、认知行为治疗等方式帮助缓解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状态。心理治疗的主体,应包括患者、医生、护士、患者的家属及朋友,必要时还可考虑加入精神科医生。在治疗过程中尽量了解患者的个人情况和社会背景,找出患者的主要心理问题和发生原因,并对不同患者采取不同的干预措施,个体化治疗可以提高心理治疗的效果。①建立情感支持:建立良好的医患、护患关系,取得患者的信任与配合,并在与患者交流过程中尽可能满足患者的合理需求;②心理疏导:帮助患者正确进行疾病评估,改变患者对疾病的过分忧虑,唤起其对生活的热情和乐趣;③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耐心与患者沟通病情,让患者及家属对其病情及预后有客观认识并能积极面对;④建立健全社会及家庭体系:建议家庭成员及亲朋好友给予患者广泛的支持。社会和家庭的支持对房颤伴心理障碍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心理治疗是轻度焦虑、抑郁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对于中重度的焦虑和抑郁患者,应当考虑在心理治疗的基础上结合药物治疗。㈡药物治疗对于房颤合并抑郁患者的药物治疗,推荐使用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7],避免使用三环类抗抑郁药,因其抑制肝脏细胞色素CYP同工酶,使通过该酶代谢的药物血浆浓度升高,包括Ⅰc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如心律平),可阻滞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使心肌耗氧增加,出现窦性心动过速。药物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症状,提高患者依从性,从而改善房颤的预后,降低房颤复发率;抗抑郁和焦虑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调节患者自主神经功能,减少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的发生,继而减少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通过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达到调节内分泌和免疫功能的作用。㈢综合疗法包括改变不良生活和饮食习惯、渐进性肌肉放松疗法及适当锻炼。实践证明,运动不仅可以改善房颤患者的活动耐力及生理功能,还能够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限制活动只能使躯体功能进一步降低,不利于焦虑及抑郁症状的改善,应鼓励患者适当活动。终上所述,心理因素在健康中占有重要地位。抑郁或焦虑等心理障碍在房颤患者中十分常见,房颤可引起心理问题的出现,而心理问题又可以诱发或加重房颤的发生及病程的反复,心理障碍对房颤的治疗效果及预后产生重要影响。这就要求临床医生要树立整体医学观念,充分重视患者心理问题,对精神心理问题做到早诊断、早治疗,从而改善疾病愈后,提高患者生活水平,降低疾病死亡率,并减少社会及家庭的经济负担。来源:中国临床医生杂志,版权归原作者,权侵删

延伸阅读

一文整理心衰的5大合并症

难治性高血压的治疗策略

心肌损伤6大标志物最全解读

一图读懂

心血管疾病的预防知识

疫情下该如何进行心脏康复?

快看,高血压是这样一步步毁掉一个人的!

认识冠心病、高血压、心肌缺血及心绞痛,有问题必答!

1
查看完整版本: 房颤中的精神心理障碍不容忽视的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