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酒精中毒专科医院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戒律与家庭美满
TUhjnbcbe - 2021/8/10 1:28:00

在家学佛者虽然也要生起出离心与菩提心,但并不意味着要放弃家庭与事业、感情与幸福。学佛修行并不要求把每个人都变成独行侠或苦行僧,相反,对于在家居士,现实家庭生活的幸福美满,是个人断恶修善的现世果报,也是个人修行到位的一个重要指标。
  
  但有些在家学佛者为了追求生活幸福,认为戒律规定这个不能做、那个不能做,给生活、工作带来诸多限制,因此觉得戒律就是生活的枷锁、身心的镣铐。对于那些懈怠放逸、恣情纵意、乐行不善的人来说,戒律确实是他们生活的“枷锁”、身心的“镣铐”,以此限制、减少他们平日造作不善业、积累不善果。从因果上来讲,戒律的这种限制对他们何偿不是一种保护?而对于已经知法、见法、入法、得法的修行者来说,戒律不仅不是生活的枷锁、身心的镣铐,相反,还是在家学佛者幸福、美满生活的保障,是五欲六尘中保护自他身心的铠甲。
  下面,我们就在家五戒如何保障、促进家庭的幸福、美满来一起学习。
  一、不暴力
  
  五戒中的第一条戒是不杀生,即不得故意杀害众生,也包括不暴力虐待人与动物。在家居士都知道在日常生活中避免杀害众生,但是也有一些学佛者忽略、轻视了家庭中的暴力。受不杀生戒,也意味着在家庭生活中不能对家庭成员施以暴力。
  
  首先不向配偶施暴。家庭中最常见的夫妻暴力,就是一方向另一方拳打脚踢、棍棒相加,或者以其它方式造成对方肢体伤害。如一位丈夫怀疑妻子有外遇,为了阻止妻子与情人见面,丈夫将妻子反锁在地下室,连打带骂,还两天不让吃喝。还有的丈夫以绳索捆绑或以铁链锁住妻子,像这种人身拘禁,也是一种家庭暴力。家庭暴力发展到极端,那就是虐杀,直接造成对方死亡;或者一方因为出轨,被另一方盛怒之下谋杀。以上所说的肢体伤害、人身拘禁、情杀,都属于家庭暴力。长期的家庭暴力,必然导致夫妻感情的破裂。而受持不杀生戒者,理当避免家庭暴力,以此保障夫妻感情与家庭幸福。
  
  其次不向儿童施暴。一般家庭中,父母视孩子为他们的爱情结晶,对他们是呵护倍至、有求必应。但是有些家庭中,因为小孩天生有缺陷,父母双方或其中一方对孩子不满意、失望;或是小孩沾染上不良的恶习;或是小孩不听管教;或是夫妻中有人有暴力倾向;或是夫妻感情破裂,一方将怨恨发泄到小孩身上;或是重组家庭中,继父或继母觉得小孩是多余的;或其它种种原因,导致父母双方或其中一方对小孩施以暴力,如锁上铁链、不让吃睡等人身拘禁,拳打脚踢等肢体伤害。从小被父母暴力虐待的小孩,通常会留下难以愈合的持久的心理创伤,并形成内向、孤僻、胆怯、自卑、自闭、叛逆、仇恨等不良心理与人格。父母对小孩施暴的极端方式就是遗弃,如遗弃初生婴儿,或将儿童骗至陌生地方遗弃,或将儿童、少年直接赶出家门。父母遗弃婴儿、儿童、少年,可能直接导致他们饿死、冻死或病死。如果被遗弃的少年儿童通过乞讨、捡垃圾而幸存下来,也极可能受社会不良份子诱导或利用而成为偷窃、诈骗、贩毒等少年罪犯。
  
  最要不得的是向父母施暴。有些子女觉得自小就受到父母的不公平对待,或对自己未尽到养育的责任,等父母年老力衰时,便施以暴力来报复。比如为阻止父亲或母亲做某件子女认为不合理的事情,子女便用绳索、铁链等施以人身拘禁,或者直接拳打脚踢。有些子女或媳妇断绝对年迈父母的衣食供给,有病也不给看,致使父母饿死、冻死、病死。有些子女或媳妇将父母赶出家门,让其流落街头、乞讨为生。
  古人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为人母者,十月怀胎、一年哺乳;为人父者,早出晚归、供儿衣食。释迦佛在《增一阿含经》中说:“父母恩重,抱之育之,随时将护,不失时节。”佛在经中比喻说,若是有人将父着左肩上、母着右肩上,随时供给父母衣食所需、任其在肩上吃喝拉撒,即使如此经千万年,也难以报答父母养育之恩。所以佛在经中总结说:“当供养父母,常当孝顺,不失时节。”另释迦佛在《盂兰盆经》中说:“是佛弟子修孝顺者,应念念中常亿父母供养,乃至七世父母。”作为佛弟子,不光要感恩现世父母,还得感恩过去七世父母。《观无量寿经》中说到求生净土的净业三福,第一福就教导我们“孝养父母,奉事师长”。佛弟子要求生净土,当孝养父母,以此成就往生净土的福德资粮。在《五分律》中佛更教导比丘说:“尽心尽寿,供养父母;若不供养,得重罪”。不供养父母尚得重罪,更何况以暴力虐待父母?《心地观经》中又说:“孝养父母之福与供佛同等,应当孝敬恒在心。”《大集经》中也说:“世若无佛,善事父母;事父母即是事佛也。”佛弟子供佛功德无量无边,有些人为成就供佛功德,千里迢迢四处供养、施之无厌,但却不知近在眼前的父母也是子女巨大的福田,甚至与供佛相等。既然父母福田如此殊胜,作为子女的佛弟子哪有不供养父母之理?
  
  在居家生活中,另外涉及杀害众生的就是食鱼啖肉。如果自己亲手宰杀活物,或令他人代为宰杀活物,都犯不杀生戒。对于受持不杀生戒的佛弟子,当避免以上的杀生行为。但是有些居家的佛弟子只皈依、没受戒,因为没受戒,所以不存在犯戒的问题。正如有人没有入党,所以不存在违犯党纪的问题。有些居家的佛弟子,自己平时就有食鱼啖肉的饮食习惯,如果一顿不见鱼肉,则食之无味,无以果腹;有些居家的佛弟子自己可以不吃鱼肉,但家人没有佛教信仰,有食鱼啖肉的饮食习惯;或者家人中有其它的宗教信仰,根本不在乎佛教戒律。像以上这些情况,居家佛弟子如果自己强行食素,或强迫家人一起食素,极可能带来生活不便、家庭矛盾与情感困扰。居家佛弟子当随缘食素,不可强求。如果自己或家人实在要吃鱼肉,为避免犯不杀生戒,可于市场购买净肉。所谓净肉,指不见专门为自己而宰杀、不听说专门为自己而宰杀、也不怀疑专门为自己而宰杀的鱼肉,即避免了别人专门为了自己而犯杀业。如菜市场上事先已经宰杀好的鱼肉,或已烹制好的鱼肉熟制品,都属于净肉。受五戒、八戒等在家佛弟子,食此净肉,不犯不杀生戒。相反,若看见、听说或怀疑是专门为自己而宰杀的鱼肉,则为不净肉,因别人专门为自己而杀,食之则戒不清净,故名不净肉。当然,若受持梵网菩萨戒之大乘佛弟子,则此净肉也不当食,犯菩萨戒故。
  二、不偷盗
  
  五戒中的第二条戒是不偷盗,即明知是别人的金钱、财物、产权,不得心起盗意而挪为己有。像社会上的偷盗、抢劫、抢夺、剽窃、侵犯他人产权等,都违犯不偷盗戒。在家庭生活中,如果心起不善,涉及金钱、财产、产权等,也可能违犯不偷盗戒。
  
  如父母在世时,子女已经成年乃至成家,却违逆父母的意愿,抢夺他们的财产而享用。当然,如果父母愿养子女一辈子,那就另当别论。这里的关键有两点:一是子女已经成年乃至成家,就是子女已经可以并且应当开始经济独立了;二是违逆父母的意愿,此中,不包括父母基于义务应当养育未成年子女,以及成年子女经济困难时父母愿意施以援手。所谓违逆父母意愿,即是子女已经成年、经济上已经独立,在不经父母同意的情况下,强行挪用父母的钱财而无归还之心,此即违犯不偷盗戒。
  
  或父母去世后,子女不按其遗嘱而抢夺财产。父母遗嘱,或是生前口头嘱咐,或是书面说明,无论哪一种,只要明确了死后的遗产分配,子女应当按其意愿照办。如果子女违背父母的遗嘱,只按自己的贪心以利于自己的方式侵占其他亲人的正当遗产,即构成抢夺财产,违犯不偷盗戒。
  
  还有以不还心“借取”亲人的钱财,而后也不归还,即构成抢夺财产,违犯不偷盗戒。当然,亲人“借出”钱财时或之后明说“不用还了”、“这是给你的,不是借”等语,此类情况除外。
  
  就算父母愿意,为了孝敬父母,已经经济独立的成年子女尚不应作啃老族,更何况违背父母意愿,以上面三种方式抢夺父母、亲人的钱财?若发生这些情况,父母当然会说子女就是讨债鬼了。作为佛弟子,应当如供佛一样供养自己的父母,而不应作啃老族。
  
  三、不纵欲
  
  五戒中的第三条戒是不邪淫。所谓不邪淫,即是不过度纵欲,具体指远离违反法律与道德、损害自他家庭与身心健康的性行为或性关系,如强奸、嫖娼、乱伦、外遇、包二奶、性虐待等;以及追求强烈的感观刺激的性行为,如服用催情药、迷幻药、换妻、群交、施虐等。
  违反法律的性行为,当事人要接受法律的惩罚。而欺瞒夫妻另一方的婚外性关系,是造成夫妻感情破裂、走向离婚的第一位原因。即使没有走向离婚,也必然造成夫妻感情上的裂痕,让家庭生活变得极不和谐。有些夫妻因此整天大吵大闹,甚至引发家暴与情杀。婚外情还可能导致堕胎、婴儿遗弃等不善业。
  
  那些经常追求强烈的感观刺激的性行为,必然会纵欲过度。而长期纵欲会大伤元气,个人表现为嗜睡、心慌气短、腰酸膝冷、脚步轻浮、全身乏力、精神不振、两眼无神、脸色苍白、反应迟钝、食难消化、记忆力衰退、免疫力低下,从而导致身体早衰、减福折寿。
  
  作为在家的学佛弟子,不必完全禁欲,但也不得过度纵欲,若能知足受欲、处中而行,不仅利于自己的身心健康,也利于家庭的和谐、幸福。
  
  四、不妄语
  
  五戒中的第四条戒是不妄语,包括不欺骗、不恶口、不挑拨离间、不说无意义的话。社会生活中的人际关系紧张与冲突,很多时候是由妄语造成的,家庭生活中也是如此。
  
  夫妻之间,因为感情、朋友或经济方面的原因,一方有时会欺骗另一方。如一方出轨、有外遇、包二奶,最开始都会想尽办法隐瞒。或者一方有要好的异性朋友,为了怕配偶误会而说谎。或者一方为了留存私房钱,向另一方谎报收入。而谎言一旦被揭穿,一般都成为夫妻吵架、感情破裂、家庭暴力的导火索。
  家庭生活中的恶口,指夫妻之间、兄弟姐妹之间、长辈晚辈之间、婆媳妯娌之间的恶口伤人,包括辱骂、诅咒、诋毁、诬蔑、嘲笑家人短处、夸大家人缺点等。习惯性的粗口,经常性的责骂,就算之前的家庭关系如何亲密,也会因此在彼此情感中投下阴影。而污辱人格、伤人自尊的谩骂,只会破坏家庭情感。
  
  因为个人习惯、性格、爱好、做事风格、价值取向、理想追求不尽一样,或许家庭成员间有时会发生一些磨擦、碰撞。若是大家都能相互理解、包容、体谅,这些磨擦、碰撞马上会烟消云散。但是如果家中有人喜欢搬弄是非、热衷于挑拨离间,这个家庭也许就永无宁日。在婆媳、妯娌、姑嫂的家长里短中,最容易发生搬弄是非、挑拨离间。家庭成员间的挑拨离间,会使家庭没有矛盾而后出现矛盾,已经有了矛盾而后使矛盾更为激化。
  
  欺骗、恶口、挑拨离间必然导致夫妻吵架、家庭矛盾。若彼此之间又缺乏坦诚、道歉与宽容,必定会家无宁日。在夫妻经常吵得鸡犬不宁的家庭里,自己不幸福,老人不开心,子女不快乐。尤其是从小就生活在父母经常吵架的家庭里的小孩,其性格与心理可能会因此变得内向、孤独、无助、烦躁、冷漠、不合群、将来恐惧婚姻,以及出现逃学、打架、迷恋上网或打游戏、抽烟、喝酒、早恋、离家出走等叛逆行为。
  
  在家佛弟子为了家庭幸福美满,要尽量避免妄语。
  
  五、不吸食成瘾性的麻醉品
  
  五戒中的第五条戒是不饮酒。广义上的酒,除了酒类本身,还包括各类具有成瘾性的麻醉品以及危害身体健康的香烟。
  
  大部份人都知道,长期饮酒会导致急慢性酒精中毒,引发精神异常、定向力差、记忆力减退、末梢神经炎及心脑血管、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等病变。另外,酒后驾驶很容易导致交通事故。为避免酒驾带来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我国现行法律禁止酒驾,情况严重的酒驾者可入罪量刑。平日生活中的醉酒,除了引起醉酒者本人头痛、摔倒、呕吐、沉睡,严重时还会导致昏迷、死亡。有些人醉酒后还会发酒疯,大喊大叫,时哭时笑,或就地打滚,或脱衣裸行,还有借酒撒泼、打人砸物。若在公众场所,无不引人围观、丢人现眼;若在马路上,还会堵塞交通、引发事故。无论是醉酒还是发酒疯,不仅危害本人的身体健康与安全,还要劳烦家人急忙赶来搀扶接送、清理呕吐物、向人赔礼道歉,家人都会觉得很没面子。而经常性的醉酒与酗酒,没有哪个家人会完全忍受、毫无怨言,即使是恩爱的夫妻,也必会因此吵架。
  
  很多男人说:“饭后一支烟,胜似活神仙。”有些女人爱上某个男人,也可能就是在看见他嘴叼香烟、吞云吐雾的那一瞬间。在这表面快活、潇洒的背后,有时要付出身体健康的代价。现在的成年人几乎都知道,长期吸烟会危害自己的身体健康,易引发咽炎、支气管炎、肺炎及口腔癌、食道癌、喉癌、肺癌、胰腺癌、胆囊癌、子宫内膜癌等疾病。但部份人还不知道自己在家里吞云吐雾时也会危及家人的身体健康,包括家里的小孩。因为家人会吸入大量的二手烟,其危害程度也可能不亚于吸烟者本人。有时吸烟者本人暂时没有状况,却通过二手烟把其他家人先摞倒了。
  
  吸毒比之烟酒,其危害会来的更快速、更猛烈。吸毒者不仅损害自身的生理机能、降低免疫力、感染上多种疾病,而且使人精神颓废、丧失人格尊严、失去工作能力。若不能及时戒除毒瘾,接下来的就可能是面对死亡。另外,吸毒者也会危害家庭与社会。吸毒者为了得到毒资,通常先会向家人伸手要钱,家人不给则在家里偷抢,偷抢不成则变卖家具,最后把家产败光。有些吸毒者则在社会上以贩养吸、以盗养吸、以抢养吸、以骗养吸、以娼养吸,严重危害社会。
  
  像以上所说的烟、酒、毒等具有成瘾性的吸食品,不仅危害自己的身心健康,也会危害家人的生活幸福。作为学佛弟子,理当远离烟、酒、毒等具有成瘾性的吸食品。
  
  从前面不难看出,五戒对于在家学佛者,是在保护他们的身心健康。对于学佛者家庭,是在保护他们的家庭幸福与美满。戒律是对放逸的自我约束,是对懈怠的自我克服,是对身心的自我净化,是对生命的自我提升,是对灵性的自我觉醒,是我们学佛人在五欲六尘中自护、护他的金刚铠甲。平安即是福,家和万事兴。最后祝愿各位在家居士,在持戒中学佛,在幸福中修行,自护并护他,福慧两圆满。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戒律与家庭美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