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身边有这样一类特殊的群体——精神障碍患者,他们特别需要细致的看护和管理。为此,市、区民政部门积极拓展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联合基层村、社区一起创建了“德康驿站”服务品牌,采用“医院+社区+家庭”三方联合的一体化康复模式,为破解这一难题提供了很好的指引。
暖心服务帮患者走出“旋转门”
目前,常州市登记在册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有将近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在出院后,一般需要一个持续和漫长的康复过程,但是因为没有专业的康复机构可以接纳他们,大部分患者都散居家中,时间一久,逐渐丧失基本的日常生活能力和劳动能力,这导致他们从出院到真正回归社会的“最后一公里”走得异常艰难。茶山街道居民陆先生的儿子是一名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十年间病情一直有所反复,前后四次住院的经历让一家人苦不堪言。“最关键的就是和社会隔绝,没办法与正常人交流,这样他就会一直在内部打圈,使得病情容易复发。”陆先生说。
“这样的情况在我们精神科有一个专有名词叫‘旋转门’,出院后家属只能给患者最基本的生活照料,再加上服药的不规律,没有人际交流,很快就会导致患者病情复发。医院,出院以后又没有地方可去,循环往复,造成患者病情持续恶化。”医院副院长万里介绍。
如何关闭“旋转门”,为精神障碍患者打开一扇充满阳光的窗?解决的途径正在德康驿站里酝酿。
“大家好,我是来自医院精神康复科的,大家可以叫我张老师,今天我们大家一起来体验一下音乐治疗项目——鼓圈。”12月2日下午,在专业医生的指导和村委会工作人员的陪同下,天宁区茶山街道的残障人士和精神障碍患者正在德康驿站进行特色康复训练。
宽敞明亮的大厅,舒适温馨的环境,走进德康驿站,如同置身于一个小型的康复中心。驿站内设置了手工区、功能训练区和心理咨询室,学、工、疗、娱等设施一应俱全。一旁的劳动体验区,小菜园里绿意盎然,菌菇房中菇香扑鼻。既能读书、看报、听音乐,也能绘画、弹琴、做手工,在这里,残障人士和精神障碍患者不仅有事可做,还可以通过参与社区衔接的辅助性就业项目得到额外的收入。每周三下午,还有专业的医疗团队上门为他们提供康复服务。
“医院、社区、家庭三方联合的康复模式,帮助这些有心理障碍的残障群体提升社会功能,帮助他们重新融入正常生活。”茶山街道红梅村工作人员辅洁介绍。
▲医院将专业康复训练延伸到社区
快乐驿站助患者实现自我价值
德康驿站精神障碍患者社区康复项目由医院于年3月启动,并率先在青龙街道、荷花池街道、五星街道及春江镇建设了4个社区服务点,依托社区的残疾人之家,整合利用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农疗站、工疗站等平台服务资源,把在院内开展的专业模块化训练延伸到社区,让患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包括服药技能、生活技能、劳动技能、人际沟通在内的专业康复服务项目以及音乐治疗、原生艺术治疗和自我健康管理等特色治疗手段。
“在德康驿站,患者可以得到专业的康复技术指导,同时我们也会定期开展一些针对家属的培训,增加他们的专科知识,帮助他们在家里能够更好地照料这些患者,所以德康驿站也医院的一根纽带。”医院精神康复科主任张逸飞表示。
▲茶山街道红梅村德康驿站服务点
年8月,得知茶山街道红梅村德康驿站正式成立的消息后,陆先生第一时间就把儿子送到这里。和小伙伴们一起劳动、互相交流,儿子开始慢慢学会接纳自己,每天他都会哼着小曲骑着车前往驿站打卡,风雨无阻,已经把德康驿站当成他人生的快乐驿站。
“在家里一个人老是闷着,感觉有点孤单,到这儿来之后,他既能提高动手能力,还有人陪着一起聊天、做游戏,心情都不一样了。”陆先生说。仅仅一个半月的时间,儿子身上就发生了如此明显的变化,这让起初心里并没有底的陆先生喜出望外。“原来我二十四小时都要关心着他,哪怕他独自到外面去我都要担心,现在我很放心。”
“医院+社区+家庭”三方联合的一体化康复模式,已让茶山街道近30名康复人员及其家庭受益,也为社区基层精准治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到目前为止,常州全市范围内一共建立了13个德康驿站服务点,精神障碍患者可以自由选择离家最近的站点进行后续的居家康复训练。
本文作者丨秦超陈秋萍
觉得好看,请点这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