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酒精中毒专科医院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酒精不是当代人的敌人,解酒才是
TUhjnbcbe - 2021/6/17 16:04:00
在「小确幸」这个词被「挂在千万人的嘴唇上,也在呼吸的水蒸气里生了锈」之前,它最早的出处,是村上春树用以描述自己慢跑之后畅饮啤酒的幸福感。喝酒,是放大镜,也是游乐场,各种情绪和想象可以在其中徜徉;喝酒,是件极其考验技巧的事情,抛开酒的喝法、种类、适饮场景不谈,就个人体验层面,从清醒到微醺再到大醉,其中界限难以把握,酒量常常与当天心情相关,无法度量。年关岁尾,各种公司酒局和企业年会,总能看到一些人被「劝君更尽一杯酒」而满脸通红目光涣散,甚至都不用等到年底,随便在夜间的三里屯走一遭,都是场野生人类学的醉酒实录现场。「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的说法早就不再时兴,酒精不是当代中青年的敌人,「何以解酒」才是。宿醉的应对之策——从苏打水到蜂蜜水,从小番茄到白米粥,效果好不好主要看运气。记得有一次宿醉醒来,记起之前和朋友约定好要去打卡一家韩国餐厅。曾无数次在韩剧里见过的醒酒汤,这次终于被端至我眼前,待热气散去,多了些真实感——其实不过一碗朴素的豆芽清汤,加点蒜、加点葱,还有一些刺激味蕾的胡椒粉。喝完之后稍微回神了一点是不假,但那种深沉的疲惫感,是多少罐红牛都救不回来的。解酒汤和解酒肴存在的价值,从来没有被真正证实过,它更像一种醉酒后的心理代偿。当然,这并没有阻碍人们对其坚定的信念,在人类历史上,宿醉这个问题出现的时间甚至早于文字。

摄于牙买加,年代。最早的甘蔗种植出现在亚洲,当亚洲人在品尝蔗糖的甘甜时,欧洲人只能从蜂蜜中收获类似的感觉。

?A.DuperlyandSons

古代,人们解酒的依据主要来自传统医学典籍记载。例如唐朝医学家孙思邈所著《备急千金要方》中便有「甘蔗,味甘平涩无毒,下气和中,补脾气,利大肠,止渴去烦,解酒毒」的说法,也收获了一批忠实拥趸,其中包括诗人李颀的「加餐共爱鲈鱼肥,醒酒仍怜甘蔗熟」,以及诗人元稹「甘蔗销残醉,醍醐醒早眠」的宿醉后感。至宋代,随着宴饮的繁荣,酒席上的敬酒礼也越发流行,还出现了专门的「劝酒杯」,宾主一起行酒令做游戏,气氛好不热烈。再加上此时蒸馏酒技术还停留在初始阶段,人们的日常饮酒多以黄酒、米酒、果酒为主,度数不高且极易入口,也促成了那时的豪饮文化。喝过黄酒的人或许都有体会,这是一种喝时美滋滋,喝完晕乎乎的酒精饮品,和白兰地一样,都属「见风倒」的风格。也因此,宋朝人专门发明出了解酒汤「沆瀣」,用甘蔗和白萝卜一同煮制而成。虽然「沆瀣一气」到了后来不是什么褒义词,但最开始,沆瀣指的本是夜间的露水,颇有几分侘寂境界。南宋林洪在《山家清供》中专门对此做出了应用场景的描写:「雪夜,张一斋饮客。酒酣,簿书何君时峰出沆瀣浆一瓢,与客分饮,不觉酒客为之洒然。客问其法,谓得水于禁苑,止用甘蔗、白萝菔,各切作方块,以水烂煮而已。盖蔗能化酒,萝菔能化食也。」同一个世界,同一种宿醉。解酒方在各个国家和地区都能找到遥远的相似性。

韩国料理中的醒酒汤有多种款式,做法因地区而异。一般而言,首尔地区的解酒汤,汤底用牛骨熬制,然后加入豆芽、萝卜、大白菜、大葱、牛血块、豆酱,煮成汤。

?Gearpatrol.

1
查看完整版本: 酒精不是当代人的敌人,解酒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