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酒精中毒专科医院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杏林精粹丨慢性迁延性肝炎的中医治疗第5
TUhjnbcbe - 2021/4/30 0:59:00

临床集锦

慢性迁延性肝炎的中医治疗

江西中医药大学李金华教授黄存垣教授

关键词慢性迁延性肝炎病因病机诊断辨证分型中医药治疗

慢性迁延性肝炎(以下称“慢迁肝”)多由急性肝炎迁延不愈复发而成。或HBsAg携带者,经年累月逐步转成慢性或肝硬变。“慢迁肝”病程长,临床症状复杂,病情多反复,治疗与治愈均较困难。笔者通过较长时间从事中医肝病研究与临床治疗,认为只要病者与医者均树立治疗的信心,调动两者的积极性,按照中医的辨证,正确治疗,大多数“慢迁肝”是可以好转及治愈的。

1.中医对肝病慢性化机理的认识

慢性肝炎的发生,主因是湿热余邪稽留,正气虚弱,机体抵抗力下降所致。肝炎病人在急性期,湿热病邪侵袭机体,通过正邪相搏,祛邪清利湿热的治疗,可将湿热之邪,大部分加以清除。但往往因为病情重者,或治疗不及时,或治疗不彻底者,或素体虚弱、正气不足,湿热余邪未尽仍潜伏于内,继续危害机体。湿热交阻中州,脾胃运化失职,正邪变化,迁延日久,正虚邪盛,抵抗力低下而邪气留恋。脾为湿困,湿郁久而化热,湿热一旦交结,则难以化解,致病情缠绵,病邪的部位由气分转入血分,机体受害程度由浅入深。总之,病因多由气滞、血瘀、痰浊湿阻、食伤等;病机为肝郁化火,脾郁生湿,或因肝木乘脾,或因土壅木郁,机体已由邪实转为正虚,久病入络,形成“本虚标实”的病理机制,导致病情迁延而转为慢性。

2.临床表现及诊断依据

2.1症状 有较明显的肝炎症状。如身倦乏力、食欲欠佳、胁胀腹胀、大便稀溏等,或消瘦、口干、口苦、心烦、腰酸腿软、两胁隐痛等。

2.2体征 肝肿大、质地中等硬度以上,可伴有黄疸、肝掌、蜘蛛痣、肝病面容等。

2.3实脸室检查 血清谷丙转氨酶活力反复或持续升高,伴有浊度试验(麝浊、锌浊)长期明显异常,或血浆白蛋白减低,或白/球蛋白比例明显异常,或血清胆红素长期或反复增高。

3.辨证论治

根据“慢迁肝”病因、病机及临床常见症状,辨证归纳为“脾虚”、“肝郁”、“湿困”、“血瘀”、“阴虚”等几个方面,其常用治法初步分为四证八法。 

3.1肝郁脾虚证 多因肝气郁滞、疏泄失常,以致脾虚不运。

3.1.1舒肝理气法:以胁肋胀痛为主症。肝气横逆,络道不和,以致胁肋胀痛;犯胃则胸脘痞闷、食欲不振;乘脾则腹胀,大便不爽;凌心则多梦心烦;上逆则胸闷、咽干、口苦、头晕头痛,脉弦、苔薄白。仿逍遥散、四逆散、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白芍、枳壳、甘草、香附、青陈皮、云苓、郁金、木蝴蝶、炒麦芽。

3.1.2崇土抑木法:肝郁气逆克伐脾土,则脾土失其健运,湿郁则生痰,因痰阻气机,肝又失其条达,以致脘闷腹胀、嗳气泛酸、四肢乏力、大便溏薄,脉象濡滑。仿越鞠丸、六郁丸加减:苍术、制半夏、川朴、香附、砂仁、青陈皮、广木香、白芍、炒吴萸、神曲。

3.2湿热郁结证 其治为分解湿热或清热利湿,或健脾和胃。湿邪偏重治在脾,热邪偏重治在胃,但均同肝胆有关联。

3.2.1清解湿热法:多因急性肝炎治疗不当;或在恢复阶段调护失宜,以致湿热之邪不能彻底清除,余邪留恋,或羁留肝胆,或蕴积脾胃;此外亦不排除因正虚复感湿热邪毒的可能。证见恶心厌油、纳呆、腹胀、大便粘臭不爽、小便赤短涩,或见胁痛、低热、脉滑数、舌苔黄腻。若湿热内蕴日久化火,则口苦口臭,唇焦口燥,心烦难寐,大便秘结,小便灼热,脉数大,舌苔黄燥。治则及方药与急性肝炎基本相同,宜清热利湿解毒,佐以芳香化浊行气。湿重用茵陈五苓汤加减;热重用茵陈蒿汤加减:茵陈、黄栀子、大黄、虎杖、麝香、车前仁、蛇舌草、败酱草、六一散、麦芽。

3.2.2健脾利湿法:多因脾胃素虚或湿邪久困,脾阳不振,致使湿邪难以化散。证见:身困肢沉,全身浮肿,乏力气短,而色?白,口粘,腹胀绵绵,大便溏泄,女子白带多而粘稠,脉沉缓,舌体胖、边有齿痕、质淡、苔白腻。宜健脾化湿,仿四君子汤合加减正气散化裁:党参、焦白术、茯苓、炒苡仁、藿香、厚朴、草豆蔻、木香、车前仁、大枣。

3.3肝肾阴虚证 病延日久,阴血必亏。肝为藏血之脏,必赖血养,肝肾同源,两脏均有密切联系。治疗不宜早用攻与补剂,而以养血宁神,或滋水以柔肝。

3.3.1滋水柔肝法:多因肝胆湿热蕴久,灼耗肝阴。由于肝肾同源,继而肾阴亦受损。证见:腰酸腿软,头晕目眩耳鸣,失眠多梦,两胁隐痛,口干舌燥,五心烦热,或伴有低热,脉弦细,舌质红、少苔。或阴虚内热,证见:急躁多怒,口干思饮,大便干,小使黄,脉细见数,舌质绛、苔薄黄,或无苔。宜滋养肝肾,仿一贯煎或六味地黄丸组方:北沙参、麦冬、五味子、枸杞子、生地、当归、山萸肉、木瓜、生牡蛎、黄精。

3.3.2养血宁神法:多因肝郁脾虚,运化失常,气血生化无源。而血藏于肝、主于心,心得血护,其神能安;肝得血养,其魂乃藏。病久阴血已亏,以致头晕眼花、心烦少寐,仿天王补心丹加减:生地、丹参、茯神、炙远志、麦冬、炒枣仁、炒白芍、当归、炙甘草、郁金、炒黄连、合欢花。

3.4痰瘀阻络证 脾郁必气滞,气滞则湿郁生痰,痰阻于络,则结痞成瘀,郁久必伤肝络,络阻必致血瘀,瘀则成积。治法宜化痰以软坚,或祛瘀以通络。 

3.4.1祛瘀通络法:多因肝气郁滞,气滞而致血瘀,情志急怒郁闷则加重。证见:面色黧黑,胁下痞块,痛有定处,月经不畅且色黑有块,脉弦,舌质紫暗,或有瘀斑。宜行气活血、软坚散结,仿膈下逐瘀汤、复元活血汤加减:北柴胡、赤白芍、丹参、泽兰、桃仁、郁金、醋香附、炙鳖甲、五灵脂、玄胡。

3.4.2化痰软坚法:除胁肋胀痛外,兼肝肿大为主症。痰湿阻络,每见胀多于痛,痛无定处,有时按之觉有水声,脉多沉滑,苔腻。仿旋覆花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味:旋覆花、茜草根、炒苏子、白芥子、法夏、莱菔子、全瓜篓、海蛤壳、青陈皮、浙贝。

4病案举例

例1:林某,男,47岁,江西省粮油机械厂干部,年2月初诊。 

病史:患者于年2月患急性无黄疸型乙型肝炎,住院两个月,肝功能正常,乙肝5项1、5阳性出院。10月份,因劳累感身体不适,查肝功又不正常,住院用干扰素治疗,至今注射支,1月26日复查肝功:麝浊10.5,麝絮(++),乙肝五项1、3、5阳性。

现症:右少腹胀气不舒,肠鸣喛气,嘈杂,情神疲乏,口干伴鼻、齿衄,二便平,舌苔白中心厚稍腻,脉濡滑。证属肝郁脾湿,湿郁趋向热化。宜崇土抑木法,佐以清热利湿为治。处方:苍术6g,法半夏8g,川朴10g,青陈皮各10g,香附10g,白芍15g,甘草5g,仙鹤草15g,丹皮10g,神曲10g,茅根20g,蛇舌草20g。守方加减。

4月份复查肝功正常,坚持服中药1年余,自觉症状消除,肝功正常,乙肝5项为1、5阳性。

例2:况某某,男,44岁,南昌发电厂工人,年7月19日初诊。

病史:患者年5月,因腹胀、腹部膨隆、下肢浮肿,在市传染病院住院两月,诊断为肝硬化腹水。稍好转出院后,在我专科门诊治疗半年余,腹水除,腹部膨隆消除,下肢不浮肿。现肝功浊度偏高、蛋白电泳还有倒置现象,乙肝5项为1、3、5阳性。

现症:两胁肋疼痛,痛处不移,面色黧黑,食一般,腹不胀,小便清,大便多稀薄,舌质淡、苔薄白滑润,脉左弦右细偏数。体检与化验:腹较平软,肝肋下2指,剑突下3指,脾大3指。HF:TTT6u,ZnT30u。蛋白电泳:总蛋白71.6%,白蛋白51.8%,球蛋白25.6%。“两对半”为1、3、5阳性。

诊断:(1)慢性乙型肝炎,(2)肝硬化。证属痰瘀阻络。宜用祛瘀通络法,兼扶正治疗,仿隔下逐瘀汤加减。坚持中药治疗,面色好转,自觉症状不明显,精神尚佳,HF完全正常,蛋白倒置纠正,“两对半”为1、5阳性,正常上班,情况良好。

例3:罗某某,男,36岁,南昌市政府干部,年4月12日就诊。

病史:在一次接触的机会,闲谈中说到医疗保健知识,他要求为其检查一下身体。观其面色红光满面,但有少许红疹点,再细察其手掌,则发现呈朱砂(肝)掌,询其嗜好饮酒,而且量大。为此,建议做个中医电脑诊断系统的探测,提示有肝硬变。为进一步确诊,故又抽血化验。肝功正常,蛋白电泳:r球蛋白28%,乙肝两对半:1、3、5阳性。

现病史:幼年有患肝炎史,经治疗痊愈,一直无特殊反应。现症面部有红疹点,唇红,手掌为朱砂掌。自诉偶尔右胁下闷痛,口干,纳好,腹部不饱胀,大便正常,小便带黄,诊脉弦带数,舌质梢淡、苔薄白。初诊为;慢乙肝早期肝硬化,中医辨证为湿热瘀互结,治法:行气活血,佐以健脾祛湿清热。药用:丹参、赤芍、川楝子、延胡索、半枝莲、天花粉、青陈皮、鸡内金、生山楂、田三七、薏苡仁等。坚持治疗4月余,今年8月复查:蛋白电泳:r球蛋白23.3%,肝5项均为阴性,临床无特殊症状,疗效十分满意。

[作者简介]

李金华,女,江西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中医师、硕士生导师,成人教育部副主任。从医执教50余年,对温病学造诣颇深,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中医四大经典学习指导》、《杏林耕耘录》、《中医养生金钥匙》等数部。擅治发热、肝胆内科疾病、妇科月经不调、更年期综合征及中医养生保健等。

黄存垣,男,江西赣州人。江西省名中医,年毕业于江西中医药大学中医本科专业。曾任江西中医药学会副秘书长,江西中医药大学附院党委书记、院长、中医系主任等职。主任中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行医执教50余年,对一些地方及常见多发病进行治疗与科研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擅长治疗时病、内科疑难疾病,尤以中医脾胃、肝胆及消化系疾病见长。获得省教委科技成果三等奖,任主编、副主编著作正式出版二部,公开发表论文30余篇。

原载:江西中医药年第25卷第4期

校核丨虞胜清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杏林精粹丨慢性迁延性肝炎的中医治疗第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