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品的定义
我国对保健品的定义为:具有调节人体生理功能、适应特定人群食用,又不以治疗为目的的一类食品。这类食品除了具有一般食品皆具备的营养和感官功能(色、香、味、形)外,还具有一般食品所没有的或不强调的食品的第三种功能,即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功能,故称之为“保健品”。保健品其实是介于食品与药品之间的一种特殊食品,它不属于药品,不具有治疗疾病的作用。并且在审批和制作流程上,保健品的标准比药品低得多。但是很多“保健品”企业在宣传上总是不断夸大产品的疗效,试图越俎代庖取代药品。有些患者因为相信“保健品”能治病而延误了治疗,甚至导致了死亡。为何这么多人“痴迷”保健品?
1、科普不到位,病急乱投医国人对医疗的知识认识还处在非常浅显的地步,很多人都不懂疾病发生的原因,不了解疾病发生的机制,也不清楚治疗的基本原则。而在生病时,对治疗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一旦治疗效果难以达到预期,就病急乱投医,相信偏方,相信各种不正规的“专家”,相信虚假广告中的神奇作用而一些慢性病患者,例如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患者等,需要终身服药、终身控制,而这样的医疗方案大大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因而,许多患者希望找到一种“彻底治愈”的方法,而许多打着能够“清血管”、“降血压”的“保健品”就成为了他们的“救命稻草”。就如同我们故事的主人翁耿先生,因为害怕再次入院,选择用保健品来“保”肝,深深陷入了保健品的漩涡。2、优质医疗资源分配不平衡,医院“挤破头”保健品横行也映射着中国医疗资源的短缺问题。人们在健康时对患病后是否能够得到有效、及时的治疗持怀疑态度。而在生病后,更是因优质医疗资源的有限,而对看病、就医持失望态度。医院“一号难求”,排队挂号的时间往往是医生问诊时间的几十倍。相较而言,保健品的销售人员往往主打“亲情牌”,聊天、送小礼物、聆听患者倾诉、回访等行为极易取得患者及家属的信任。就是这样两重天的服务模式和体验,将大医院推向了卖保健品商贩手中。3、狂轰烂炸的营销你上一次看电视是什么时候呢?在网络新媒体兴起的当下,在被年轻人逐渐忽略掉的传统媒体上,“保健品”广告铺天盖地,长辈们被这些虚假的、夸大的产品宣传不断洗脑。如“温情营销”“养生讲座”等方式就是他们最常用的宣传手段,将广告伪装成电视台的科普节目,以达到欺骗消费者的目的。耿先生的肝硬化与其10多年大剂量多品种地服用保健品有着密不可分的因果关系。后又因为迷信中药的副作用小、对心、肝、肺、肾等具有各种调节作用,沉浸于中药调理中,加速了其肝硬化的进展。其实,吃保健品,是很多中老年人养生的一个方法,但是保健品的成分不同,对每个人的作用也会有所差异,因此在使用保健品的时候,除了要严格按照保健品上所写的使用标准,同时还要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适合自己的保健品。不少商家为了让患者感受到保健品的“疗效”,更是在保健品中添加了激素、重金属或者含有二甲双胍、儿茶酚等,长期的大剂量的食用影响人体正常生理活动,加重肝脏的负担,造成肝细胞损害,虽然有些保健品上面贴着“纯天然”、“中草药”、“无副作用”、“纳米技术”等字眼,但过度食用这些化学成分,反而影响了肝脏的正常排毒,导致体内毒素不断堆积,损坏肝功能的正常运行,使肝功能逐步下降,不断加重肝纤维化,最终导致药物性肝硬化。对于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老年人,保健品无法替代正规治疗,更不能擅自停用降压药、降糖药,遵照医嘱服用正规的药物才是关键。很多药物性肝炎与过度服用保健品有关,对于敏感体质的人、肝功能下降的老年人来说,切忌乱用或滥用成分不明的保健品。??????尹有宽医生专业擅长:诊治乙、丙肝、PBC等免疫性肝炎、脂肪肝、酒精肝、原因不明ALT升高和原因不明的肝硬化、各种肝硬化、肝硬化的卧床休息疗法、重症肝炎、阻断乙肝母婴传染、甲胎蛋白升高等病,对长效干扰素、普通干扰素和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替比夫定、恩替卡韦、福马酸替诺福韦(韦瑞德)或福马酸丙酚替诺福韦(韦立得)等抗病毒药应用和病毒基因变异耐药处理经验丰富。熟练掌握乙肝疫苗和预防狂犬病知识。本文作者为尹有宽医生,内容不能作为具体的诊疗建议使用,亦不能代替执业医师面诊,仅供参考。文中未标注图片均来自:r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