⑹神经损伤
酒精与神经系统的亲和力最强,醉酒1次,就要牺牲一批神经细胞,而神经细胞不可再生。且长期饮酒不利于淋巴系统清除毒素功能发挥而致痴呆。慢性酒精中毒还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及外周神经系统损伤。其中饮酒导致维生素B1缺乏引起的Wernicke-Korsakoff综合征较为典型。慢性酒精中毒会导致大脑萎缩、小脑变性等神经系统损害。其表现为步态蹒跚,走直线困难;震颤,轻者双手颤抖,重者颜面的表情肌、舌肌也发生震颤;出现周围神经疾病、脑梗塞;年《英国医学杂志》曾发表一项队列研究,即使1周饮8杯~12杯啤酒也会导致大脑海绵体发生变性和萎缩,白质结构也发生改变,从而对认知、记忆功能造成损伤,导致记忆力和判断力下降甚至痴呆。周围神经系统损害表现为四肢痛觉和温度觉下降。B族维生素缺乏,还易引发结膜炎、视神经炎、青光眼急性发作等疾病。一项新的研究发现,酒精特别是红酒(红酒引发偏头痛的几率高达77.8%)是偏头痛的“首席”常见诱因。
年10月《河南商报》报道:河南许昌某职业学院6名同学购买白酒、花生等零食,相约一起在宿舍喝酒。此时,住在对面的小亮刚好来宿舍借热水吃泡面,便被同学们叫来一起喝酒至深夜,期间没有劝酒行为。第二天,小亮昏迷不醒,医院诊断为脊髓炎并高位截瘫。最终法院判决小亮自己承担15%的责任,学校承担65%共计80多万的赔偿责任,对未成年人出售白酒的超市承担5%共计5.7万的赔偿责任,其他6名学生承担15%共计20多万的连带赔偿责任。
⑺精神损伤与酒精依赖
饮酒影响心理健康,长期饮酒会变得以自我为中心,义务感、责任感降低,也可表现为过于敏感、容易冲动、焦虑、抑郁、情绪低落、不顾及家庭、社会关系和社会义务等性格特征,酒精依赖,酒精性精神病。饮酒后的思维判断能力下降,发生工伤交通事故、意外伤害失职、妨碍社会治安、自杀和暴力行为的几率增加。
酒精依赖的表现:将喝酒视为重要的事情,甚至为了喝酒放弃爱好和兴趣;酒量逐年增加甚至不能自控;选择借酒消愁,认为酒精可以麻痹自己,让自己忘记压力和烦恼;有过藏酒、偷酒喝的行为;喝酒过度,忽略对家庭的照顾,容易与家人争吵;喝酒误事,就会影响工作和生活,甚至酒驾;把喝酒当成药物来减轻身体病痛;喝酒不受时间地点约束。以上症状如有3个以上,就是酒精依赖症,应当戒酒。
⑻生殖损伤
育龄妇女饮酒,子女会出现小头畸形、心脏畸形、泌尿生殖系统及四肢等多种生理缺陷和畸形和流产;男性长期饮酒可导致中枢神经抑制进而造成睾丸萎缩,血液中睾酮水平降低,出现性欲减退,精子畸型和阴茎勃起功能障碍。
此外,饮酒可以败性,处于酩酊大醉的醉酒状态,就会严重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包括抑制性感受和性反射。轻者影响男性勃起硬度、使感觉神经麻木而使欣快感降低,难以达到性高潮;重者身不由己,无法进行性生活。
饮酒可以乱性:从微醺助性到酩酊大醉败兴之间,还有一个乱性的阶段。在摄入一定酒精后,大脑中枢神经系统受到抑制,此时对自己身体和心理控制能力明显减弱。比如走路靠扶,不能走直线,而此时更多表现出的是人的本能,所谓的责任、道德等都已经被抛诸脑后,可是人最基本的能—勃起和性交确还保存着,容易造成酒后乱性。对于男性来讲虽然身体和心灵都已经不听大脑使唤,但只要抑制不充分,再有性接触等刺激的情况下,就有可能完成勃起并射精。部分男性甚至在酒醒后不能记得曾经乱性。而对于女性,因为在性生活中更多处于被动的状态,在醉酒后不能控制自己的身体和想法,更容易出现乱性的意外风险。
⑼影响免疫机能
美国研究人员研究发现,酒精会抑制名为“TLR4”的蛋白质的作用,而这种蛋白质是许多有免疫作用的细胞因子的“信号员”。这些细胞因子被激活后会引发炎症等免疫反应,以帮助机体对抗细菌和病毒等。实验显示,这些“信号员”在人醉酒后不能好好“站岗”,即便在醉酒24小时后,一些细胞因子仍然不能被激活。研究人员提醒,大醉一场至少会带来24小时的免疫功能低下期,经常醉酒的人要警惕感染各种疾病和增加患癌的风险。
⑽导致骨损伤
据统计,1/3的股骨头坏死是由长期大量饮酒造成的。酒中的乙醇能抑制成骨细胞活性影响骨形成,能抑制肠道对蛋白的吸收,使雄性激素分泌减少引起骨质疏松。乙醇还可以起脂代谢异常,使体内脂肪酸的合成增加,使血液中的胆固醇、甘油三脂及磷脂升高,增加血液黏滞度,造成骨微循环障碍,导致骨组织得不到充足营养供应而缺血性坏死
⑾长期大量饮酒可致糖尿病
长期饮酒一方面可诱导包括骨骼肌、脂肪、肝脏在内多种胰岛素靶器官产生胰岛素抵抗,另一方面还可直接损害诱导?细胞的胰岛素合成和释放功能,长期饮酒可通过腺苷酸活化的蛋白激酶(AMPK)信号通路抑制脂肪细胞中葡萄糖转运蛋白4(GLUT4)的表达。1升12度的啤酒产生的热量相当于毫升牛奶或50克瘦肉,糖尿病人大量饮啤酒会使血糖升高,使病情恶化。
⑿导致慢性非传染疾病
美酒与佳肴形影相伴,饮酒必然使高脂肪、高蛋白、高热量食物摄入增加,导致肥胖、高血压(啤酒中的酪氨,能促使交感神经纤维中的肾上腺素释放,全身小动脉强烈收缩而使血压巨升,甚至引发高血压危象)、冠心病、糖尿病、高脂血症等慢性非传染疾病高发。年4月4日,《柳叶刀》发表了北京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和牛津大学合作的研究论文,这项覆盖中国50多万成年人,跟踪随访10年的研究发现,随着饮酒量的增加,血压水平和脑卒中发病率持续增加。很多佳肴富含嘌呤,美酒伴佳肴,能使血尿酸水平增高。酒精能刺激尿酸生成,酒中的主要成分乙醇可使体内乳酸增加,而乳酸能抑制肾小管对尿酸的排泄,从而导致血尿酸增高。研究表明,饮酒者患痛风的可能性是不饮酒者的2.5倍,每天饮用ml(1听多)啤酒含有钙、草酸和乌核苷酸和嘌呤核苷酸等,会使痛风的发生率增加50%;每日酒精摄入量每增加10克,痛风的危险就增加1.17倍。
葡萄酒中的酪胺蓄积会造成头晕头痛、恶心呕吐、腹泻、心律失常、血压升高。
⒀损害皮肤,引起衰老
饮酒者易患皮肤湿疹、皮炎、荨麻疹等过敏性疾病。此类患者治愈后饮酒,会使疾病复发。皮肤病学家发现,仅仅喝一个晚上的酒就会使皮肤脱水,以至于皱纹和细纹变得更加明显。如果经常酗酒,就会面临不可逆的皮肤损伤。酒精导致皮肤表面毛细血管扩张。随着时间推移,毛细血管会膨胀得更加厉害,以至于破裂,面颊等处形成明显的黑色和紫色静脉。
⒁损害肌肉再生能力
美国研究人员年4月21日发表在《细胞生物学杂志》上的报告说,他们从分子水平上破解了酗酒伤身的秘密。长期酗酒会影响一种关键的线粒体蛋白(为人体细胞提供能量),从而导致线粒体无法自我修复,并损害肌肉的再生能力。
⒂酒不能御寒
因为饮酒后酒精中的乙醇经过消化道进入血液后,一方面使人体皮肤的毛细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快,使热量加快散发到体表,因而使人感到温暖发热;另一方面,乙醇随着血液循环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对中枢神经系统起着麻醉作用,使人对外界环境刺激的敏感性降低,因而对寒冷不敏感。饮酒御寒只是一种错觉。酒精中的乙醇会使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快,导致皮肤发热,使人体大量的热量通过皮肤排汗散失(与酒量大小无关),进而会使体温下降。因此,饮酒不仅起不到御寒的作用,反而容易使人感冒甚至冻伤。
⒃饮酒影响造血功能
大量的临床研究数据证明,长期饮酒会导致造血功能明显缺陷,如红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
⒄过量饮酒造成巨大的社会经济损失
年2月,日本厚生劳动省公布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过量饮酒造成的社会经济损失在日本每年达4万亿日元(1美元约合77日元)。由于过量饮酒日本每年患中风、癌症、肝硬化等疾病以及受伤的患者达到24.6万人,死者达3.5万人。我国每年消耗白酒所造成的社会经济损失更是大得惊人。
(未完待续)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