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已进入夏季,
气温高,湿度大,
各种病原微生物极易滋生繁殖,
是食物中毒事故的高发季节。
下面,让小编带大家来了解一下,
食物中毒的原因及预防方法吧!
一、食物中毒的常见原因
(一)细菌性食物中毒常见原因
1、生熟交叉污染。如熟食品被生的食品原料污染,或被与生的食品原料接触过的表面(如容器、手、操作台等)污染,或接触熟食品的容器、手、操作台等被生的食品原料污染。
2、食品贮存不当(时间、温度控制不当)。如熟食品被长时间存放在8℃至60℃之间的温度条件下(在此温度下的存放时间应小于2小时),或易腐原料、半成品食品在不适合温度下长时间贮存。
3、食品未烧熟煮透(最重要)。如食品烧制时间不足、烧制量太大、烹调前未彻底解冻等原因使食品加工时中心温度未达到70℃。
4、从业人员带菌污染食品。从业人员患有传染病或是带菌者,操作时通过手部接触等方式污染食品。
5、经长时间贮存的食品食用前未彻底再加热至中心温度70℃以上。
6、食品原料腐败变质。
7、进食未经加热处理的生食品。
8、餐具清洗消毒不彻底。
9、加工用水不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二)化学性食物中毒常见原因
1、作为食品原料的食用农产品在种植养殖过程或生长环境中,受到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污染。如蔬菜中农药、猪肝中瘦肉精等。
2、食品在加工过程受到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的污染。如误将亚硝酸盐当作食盐使用或食用刚腌制不久的腌制菜(往往在食用后1-3小时内发病,高铁血红蛋白所致)。
(三)有毒动植物中毒常见原因
1、食用有毒有害食品,如毒蕈、发芽马铃薯、河豚鱼(食用后数分钟至3小时内发病)、高组胺鱼类(如鲐鱼、秋刀鱼、金枪鱼等青皮红肉类)。
2、豆荚类(食用后1-5小时发病)含有天然有毒物质,食品加工过程未去除。如豆浆未煮透使其中的胰蛋白酶抑制物未彻底去除,四季豆加工时加热时间不够使其中的皂素、植物血凝素等未完全破坏。(加工、烹饪不当)
二、预防食物中毒的基本原则
(一)预防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基本原则和关键点
预防细菌性食物中毒,应根据防止食品受到细菌污染、控制细菌的繁殖和杀灭病原菌三项基本原则采取措施,其关键点主要有:
1、避免污染。即避免熟食品受到各种致病菌的污染。如避免生食品与熟食品接触、经常性洗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还应消毒手部、保持食品加工操作场所清洁,避免昆虫、鼠类等动物接触食品。
2、控制温度。即控制适当的温度以保证杀灭食品中的微生物或防止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如加热食品应使中心温度达到70℃以上。贮存熟食品,要及时热藏,使食品温度保持在60℃以上,或者及时冷藏,把温度控制在8℃以下。
3、控制时间。即尽量缩短食品存放时间,不给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机会。熟食品应尽快食用;食品原料应尽快使用完。
4、清洗和消毒,这是防止食品污染的主要措施。对接触食品的所有物品应清洗干净,凡是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物品,还应在清洗的基础上进行消毒。一些生吃的蔬菜水果也应进行清洗消毒。
5、控制加工量。食品的加工量应与加工条件相吻合。食品加工量超过加工场所和设备的承受能力时,难以做到按卫生要求加工,极易造成食品污染,引起食物中毒。
(二)预防常见化学性食物中毒的措施
1、农药引起的食物中毒。蔬菜粗加工时以食品洗涤剂(洗洁精)溶液浸泡30分钟后再冲净,烹调前再经烫泡1分钟,可有效去除蔬菜表面的大部分农药。
2、亚硝酸盐引起的食物中毒。加强亚硝酸盐的保管,避免误作食盐使用。在腌制肉制品时,所使用的亚硝酸盐不得超过《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GB)的限量规定。
(三)预防有毒动植物食物中毒的措施
1、河豚鱼。国家禁止食用。
2、发芽马铃薯。不食用;烧煮时加点醋。
3、高组胺鱼类(如鲐鱼、秋刀鱼、金枪鱼等青皮红肉类)。烹调时加点醋。
4、豆浆。生豆浆烧煮时将上涌泡沫除净,煮沸后再以文火维持煮沸5分钟左右,可使其中的胰蛋白酶抑制物彻底分解破坏。应注意豆浆加热至80℃时,会有许多泡沫上浮,出现“假沸”现象。
5、四季豆。烹调时先将四季豆放入开水中烫煮10分钟以上再炒。
5、控制加工量。食品的加工量应与加工条件相吻合。食品加工量超过加工场所和设备的承受能力时,难以做到按卫生要求加工,极易造成食品污染,引起食物中毒。
举例: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
生物学特性:副溶血性弧菌能在0.5-8%的环境中生长繁殖,又称嗜盐菌。存在于海水、海底沉积物及鱼类、贝类中,以墨鱼中带菌率最高(93%),梭子蟹(79.8%)。加工海产品的案板上副溶血弧菌的检出率为87.9%。对酸比较敏感,在普通食醋中5分钟即可杀死;对热的抵抗力也较弱。
中毒原因:
1、没有烧熟煮透。
2、重新污染。
3、从业人员手污染。
4、生吃螃蟹、海蛰等。
5、蝇类带菌。
中毒食品:
1、海产品(墨鱼、海鱼、海虾、海蟹、海蜇等小水产品)。
2、熟食类(盐腌渍品)等。
临床表现:
(混合型中毒)潜伏期短,为4-6小时,长者32小时,一般为11-18小时。症状主要为腹痛(上腹部、脐周阵发性绞)和腹泻(多数为黄水样或黄糊便,部分为洗肉水样便)、呕吐、恶心、发热、脱水等,回盲部明显压痛。研究表明,本菌发病率为35-90%,发病率最高。提倡食品在烹调或食用时加些食醋,有预防作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