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酒精中毒专科医院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最后一个大夜
TUhjnbcbe - 2020/12/24 14:07:00

享受夜班的安静,倘若是没有个别家属的"骚扰"和嘟嘟嘟的抢救车,那自然是最好的了。如果没有后续的无精打采,那我可能就会坚定地选择急诊了。只是一想到现在还年轻,但为了后半生考虑,还是会望而却步的。

想想初来第一天,站在大厅里-和之前一次为打印自己的核酸报告相比,内心是慌得一比。刚到的那几天,每天嘴里都在自个儿地嘟囔着(无处安放地愤怒),"去死吧……",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死亡四联单再次bug的那次,自个儿一边从预检台往内区走,嘴里一边嘀咕着,身前的一个病人回头看了我一眼,我猜他以为我是在骂他吧。总得算起来也就九天,第一天跟的心内张蔚菁,后八天跟的感染马玉燕。第一天慌乱到九点多才停了下来,差不多上完两个中班后熟悉了急诊的事项和环境,终于算是得心应手了。

在急诊,每天重复的事情就是:血糖、血气、写病史、和家属沟通、打电话请会诊(看会诊录)、看病人的病情、带重病人去地下一楼检查,还有抽空和老师交流下心中的疑问。必须值得一提的是血气分析,从实习到病房,一直用的都是负压吸引的血气针-不需要肝素润管,更不需要手动拔针(开始每次都在拔针的时候出bug)。到了抢救室,全都是1ml空针,每次都有老师后援。终于,在老师说出那一句"我感觉我在你紧张,这次你自己去吧,扎不出来call机呼我我来救援",之后的每一次我都能独立地顺利完成-昨天的2针,今天(抢救室最后一晚)的6针-看山又是山。感谢带教因为知道我扎血气的烂技术依旧每一次都在询问"还愿意扎血气吗?想扎的话我就开!"虽然我反复扎不出,甚至是间断性摸不出,但还是会说"扎",然后不断上演着"扎不扎-扎-扎不出"的三重奏。

平日病房里的负压血气针年10月在呼吸科第一次扎血气拍的照片

左手边的静脉血右手边的动脉血

一针见血的动脉血气

如今的我,白大衣的口袋里除了蓝黑笔之外,就是备用的血气针。今天突发奇想,每天带回宿舍的血气针,要不改天带回家给老母鸡打针(哈哈哈哈)-细的很。

今天是台面的第一天,被别的老师吩咐着去输液室帮忙做个血气,依旧一针见血,只是这一次的病人似乎更娇贵一些-痛的哇哇叫。

经历过急诊的日子,也算是熬过通宵的人了,若是有下一次的话,内心的底气绝对足足的-这是我第一个夜班时内心的真实活动(当时的我可自豪了)。

最后一夜,继续着日常的工作,唯一不一样的点就是血气算是针针见血了。终于“强迫”着带教给我讲完了抗生素(一直拖拖到最后一天),和带教闲聊-聊做饭,还有和手机相伴。

倒数第二个中班,遇到一个急性酒精中毒的中年男性,陪同的是一群醉意未去的中年人。倒数第一个中班,遇到一个在急诊宣泄的诊断为MT3年的年轻女病人。倒数第二个夜班,遇到一个30岁的下血,血色素3g,12h后发急性左心衰。最后一个夜班,遇到一个29岁的准妈妈遇到车祸,孕25w,家属签字放弃孩子。

真的是吃饱喝足一切都好。来抢救室没几天,带教和我说"这辈子家人最重要,什么工作、别人都不重要,不要为了无关紧要的事情放弃生命"。活着就值得。

六点二十八分,测血糖,每次都有个老头闭着眼睛和我抗衡,但我不会……服输的。不一样的是,路过的保安大叔和我打招呼“你今天夜班啊”,答曰“对呀,最后一次了”。被保安大叔认出脸,大抵是初来乍到那天,到的比较早,和保安大叔表达了我的不安,“抢救室怎么这么多人啊”,一个中年男人说“我看着都怕”。后来每每找不到某一床的床号,就不停地去骚扰保安大叔。打招呼那会儿的熟络的感觉,满心感动。

今天台面第一天,去内区机器上化验血气结果回来的路上,背后是38床陈政的护工阿姨,“医生,测血糖”。当时以为是因为看见我身穿白大褂见人就喊医生,没有回头,只是急躁地回复以“不是我”。听见阿姨嘀咕“怎么今天换医生了”,回头一看是熟悉的面孔。又是一份感动,在我整日都带着口罩的情况下竟然还能被认出。

我还蛮喜欢抢救室的-因为病房里全是已分化的病种|全科病房里外科术后病人-我喜欢这种模模糊糊一切都有待去定义的病种。当未分化疾病变得逐渐明朗起来时,也就可以看清整个疾病的诊疗思路-也许这才是作为一个小医生值得去经历的。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最后一个大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