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关将至,各类应酬、聚会骤增,喝酒交际更是难以避免。但是,饮酒先要懂酒,这样才能防止醉酒,才能饮酒不伤身。
尽量喝低度酒
酒,为米、麦、黍、高粱等和曲酿成的一种饮料,我国各地均产。因制作方法不同,酒又分为蒸馏酒和非蒸馏酒两大类,前者如米酒、黄酒、葡萄酒等,后者为白酒,又名烧酒,浸药多用烧酒,做药引用黄酒,白酒以陈久者为佳。
白酒中医认为,酒性味甘、苦、辛温,有小毒,入心、肝、肺、肾经,有温通经脉、舒筋散寒、通络止痛、引行药势之功,适用于寒滞经脉、瘀血内阻、风湿痹痛、筋脉挛急及导引药等。《本草纲目》言酒“少饮则和血行气,壮神御寒,消愁遣兴,痛饮则伤神耗血,损胃亡精”。
黄酒黄酒是我国最古老的饮料酒,它是以糯米为原料,酒曲为糖化发酵剂,经酿造而成,酒精含量仅为15%~16%,是较理想的酒精类饮料。中医认为,黄酒性味苦、甘、辛、温,入肝、脾、胃经,有行药势、通经络、行血脉、温脾胃、养皮肤、散湿气之功,适用于风湿痹痛、骨节疼痛、消化不良、冻疮、手足不温等。秋冬温饮黄酒,可有效抵御寒冷刺激,预防感冒。
米酒又名醪糟、酒酿、甜酒、糯米酒,是蒸熟的糯米拌上酒酵母发酵而成的一种甜酒。中医认为,本品性味甘、辛、温,入脾、肺、肝经,有益气养血、散寒活血、散结消肿之功,适用于纳差食少、胃脘冷痛、虚寒痛经、妊娠水肿、乳汁稀少或分泌不足等。《随患居饮食谱》言其“补气养血,助运化”。
葡萄酒中医认为,葡萄酒性味甘、苦、辛温,有小毒,入心、肝、肺、肾经,有温通经脉、舒筋散寒、通络止痛、引行药势之功,适用于寒滞经脉、瘀血内阻、风湿痹痛、筋脉挛急及导引药等。
中医认为,酒有活血通脉、引行药势、增进食欲、消除疲劳、陶冶情志、使人轻快并有御寒提神的功能,少量饮用白酒特别是低度酒可以扩张小血管,促进血液循环,延缓胆固醇等脂质在血管壁沉积,故对循环系统及心脑血管有利。因此,有关专家建议,喝啤酒以半瓶为宜,葡萄酒、黄酒以克为宜,白酒每日绝对不要超过50克。尽量喝度数较低的酒如葡萄酒、黄酒、啤酒,少喝或不喝烈性酒,不要空腹喝酒,喝酒后不要服药。
防醉酒宜配佐餐小菜
急性酒精(乙醇)中毒,俗称酒醉,临床表现因人而异,中毒症状出现的迟早也各不相同,与饮酒量、个体敏感性有关。下列佐餐小菜有一定的预防醉酒作用,不妨饮酒时佐餐。
凉拌白菜心将白菜心洗净切丝,加醋、白糖适量,拌匀后腌渍片刻即可。此方清凉、酸甜,又可解酒。
茭白土豆丝将茭白洗净切丝,土豆去皮切丝,一同煸炒,待熟时调入食盐、味精、食醋等。可健脾养胃。
凉拌莴苣将莴苣去皮切丝,榨菜洗净切丝,与莴苣同加葱、椒、盐、醋、香麻油适量拌匀即成。可清热利湿,缓解酒后胃脘灼热、胃部隐痛、口干口苦等。
凉拌黄瓜将黄瓜去皮切丝,加葱、椒、盐、醋、香麻油适量拌匀即成。可清热除烦,缓解酒醉后胃脘灼热、胃部隐痛、心烦等。
凉拌萝卜丝将白萝卜、胡萝卜去皮切丝,加食醋、白糖、香麻油等调味,拌匀服食。可清热解毒,养阴生津。
醉酒可饮醒酒饮
如果饮酒过多,导致醉酒,下列食疗方可缓解头痛头晕症状,有一定的解酒醒酒作用,不妨一试。
雪梨汁取大雪梨3个,去皮,压榨取汁饮服。
黄瓜汁将鲜黄瓜洗净,去皮切成小段,榨汁饮用,可清心除烦解酒。
橘汁取鲜柑橘2个,去皮核,榨汁饮用,能提神解酒,预防酒精中毒。
撰文/医院主任中医师胡献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