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酒精中毒专科医院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内经中的治神观为养生之首
TUhjnbcbe - 2024/4/3 16:52:00

神在宗教中是人类灵魂的最高主宰,为至高无上之尊,居太虚之中,任何人都不可触犯,但《黄帝内经》中绝非此说。《素问宝命全形论》中说:“一曰治神,二曰知养身,三曰知毒药为真……。”其“治神”内涵着对神的认识、研究、治理、应用和保养、调摄。

据《大戴礼》曰:“阳之精气曰神,阴之精气曰灵。神灵者,品物之本也。”故本人认为:神在物质世界中,是人类事业、成就、公益、效果和生命力、奋斗力及智慧的总和。但它必须在“明”(知道、明白)的基础上,才能发挥“神”的作用,所以古人常以“神明”并称。本文就此进行探索。

1、神之明为人类生存发展所必需

我们中华民族远古的祖先之所以对日(又称太阳神)、月(又称太阴神)无上崇拜,是因太阳和月亮有着无限的生命力,且永恒无私地把自己的光辉照耀到宇宙的任何一个地方,温养、生化宇宙万物,给人类无限的生命和光明,使人类事业成功、蒸蒸日上。所以,不仅是中华民族的远古先民,而且世界多民族,如历史上的阿卡德人、巴比伦人、阿拉伯人、叙利亚人、迦南人、古印度人、埃及人、波斯人、拉布兰人、芬兰人、撒摩耶人、斯堪的纳维亚人、阿兹特克人、墨西哥人、印度人、北美印第安人等等,从原始中国到古代秘鲁的整个人类,从地球的东方到地球的西方(包括北美洲在内),都把太阳、月亮看作人类的祖父母、神之始祖(见何新《诸神的起源》)。

由此可见,人类之神以光明为主。只有明,才能洞察一切;只有明,才能发扬光大;只有明,事业オ能成功;只有明,オ能发挥社会效益;只有明,人类才能生存和发展。古代医家认为:神为人类自身之心所主宰。所以,《黄帝内经》有“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之说,指出人之心,必须象日月一样,光明正大。

《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照。《素问上古天真论》曰:“法则天地,象似日月。”其养生修炼方法足可见《黄帝内经》的医家们对日月无私、永恒的光明宇宙、明亮自身的敬仰和效仿,以日月作修身目的的取类比象为古代修炼家所重视,因为它是事业成功及无限生命力和毅力的象征。《灵枢脉度》的“气之不得无行也……如日月之行不休”和家传的“以日洗身,以月亮形,金童添寿,玉女修容”的玉龙修真口诀,是以效法自然为修炼途径,在修炼中达到“明心见性”、“了了分明”的养生激能目的。由此可见,“神之明”不仅为人类生存发展所必需,也为修真养生所必需。

2、看神的社会公益

神有原神和识神之分。原神禀受于先天,由精、气所化生,为人身生命之本。识神来源于后天的教养、学习、工作和日常生活中的经验积累,它通过对事物反复多层次的详细观察,不断地认识、体会、提高和多方的思维(包括直观思维、逻辑思维、超越思维)及多方探索,在知道和明白的基础上创造、发明,在不同的职业中为人类创造财富。像太阳、月亮一样,永恒无私地光明宇宙、明亮周身,为人身生命之光。

在中国历史上,如黄帝、大禹、老子、孔子、蔡伦、祖冲之、张衡、鲁班及其夫人、陶弘景、孙思邈、葛洪、许逊、张巡、许远、岳飞、文天祥等,他们都在不同的事业发挥了他们的聪明才智,或创造、或发明、或为国、或为民,在中国的发展史上,永远留下了他们的生命光辉,得到后人的尊敬和崇拜。

俗话有“幼儿天真活泼,但蒙昧无知”之说,修道家有“无术不是道”之言,《素问著至教论》有“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之载,说明知识在人类生命史中的重要意义。这个知识应包括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及书本理论知识、社会道德文明知识。只有具备这些知识,才能发挥神的社会公益。这又是《黄帝内经》象似日月的光明一切,明亮自身的治神目的。

在广东潮阳市的东山风景区内,有三幅令人深思的楹联:一是石洞天上的“日昍晶(指日的精神)观天下,月朋朳朤(指月明辉耀)照乾坤;一是雪岭修因的“修因不管风烟雪,见性时添甲子长”;一是东岳庙中的“图田图地图人物多图也好带不到这里受用,使奸使诈使机谋勿使更妙瞒不过此处聪明”。可见由于人生观的不同,其修炼方法不同,思想境界不同,社会公益也不同。此与《素问灵兰秘典论》的“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和“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以此养生则殃,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的记载基本一致。《汉书郊祀志)(张吕释)曰:“神明,日也。”它是道德知识、知道明白和办事能力及社会公益的象征。

3、对神的保养和调摄

《大戴礼》曰:“阳之精气日神,阴之精气曰灵,神灵者,品物之本也。已阐明神灵由精气所化生,是人类创造品物之本。祖国医学认为,神是生命活动的总称,是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以及脏腑、精、气、血、津液等功能活动的外在表现,为心所主。《灵枢本神篇》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指出接受和应付外来的事物而发生的思想活动过程该由心来完成。但心的思维活动过程必须消耗先天原神之精气,它需要后天水谷精气和大自然中的各种精微物质的不断滋养、充实,才能更好发挥后天识神的作用。

《灵枢平人绝谷篇》曰:“神者,水谷之精气也。《素问生气通天论》曰:“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素问移精变气论》曰:“得神者昌,失神者亡。这些都已说明,不论先天的元神还是后天的识神,均需要后天水谷精气的不断充养和具备清净高尚的道德品质,才能使人体气、血充盈,五脏六腑调和,生命力旺盛,更好地发挥“心主神明”和总任万物的生理功能,才能像太阳和月亮一样,永恒、无私地焕发出生命之光,创造有益于人类的品物,且心身健康的生存。它不仅要懂得用神,发挥神的社会公益,而且要懂得对神的养生调摄,才能达到“形与神俱”的养生激能目的,故“治神”为《素问宝命全形论》之首。对神的养生调摄涉及到很多方面,这里略谈食物调摄。

4、治神不须斋戒修炼

众所周知,吸烟危害健康,酗酒迷惑神志。长期多量饮用烈性酒会引起酒精中毒,如肝昏迷等。因此,戒烟和少饮酒也为《内经》治神养生调摄之要。绝不能“以酒为浆”、“以妄为常”。

从《灵枢平人绝谷篇》的“神者,水谷之精气也”,《素问灵兰秘典论》的“精光大道,大圣之业,而宣明大道,非斋戒择吉日,不敢受也”及《素问上古天真论》的“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幕……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感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同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等记载中可见,《黄帝内经》中虽有“斋戒择吉日”之说,但它并不主张长期素食,可见医家的养生调摄不同于宗教的斋戒修炼。《素问藏气法时论》中也有“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的记载。

《黄帝内经》认为,不同的食物,如植物类(包括豆谷类、花果类、蔬菜类、根茎类、菌藻类),它们不同的性味和颜色有不同的营养和不同的治疗作用。《黄帝内经》中有“青色,入通于肝;赤色,入通于心;黄色,入通于脾;白色,入通于肺;黑色,人通于肾”和“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肾”;“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及《素问生气通天论》中有“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需,胃气乃厚。

味过于辛,筋脉沮驰,精神乃央”,对不同食物在体内不同的生化、传输及偏食对五脏的影响和疾病的产生等加以论述。如动物类(包括家禽类、家畜类、猛兽类、爬行类、水族类、蛋品类),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营养价值和不同的补益治疗养生作用。

中医常有取类比象,以形治形,以脑治脑,以肾补肾,以骨补骨,以血治血,以筋补筋,以肉补肉和“肥从口入”之说。古代儒家也认为中华民族的远古先民有“驯化走兽”、“庖厨肉食”之为。

《华夏女仙》中有“每年三月三日,西王母要在瑶池做蟠桃盛会,届时西天佛老、菩萨、圣僧、罗汉及各宫各殿大小尊神俱齐赴蟠桃嘉会。宴会上,除了仙家常见的龙肝凤髓、熊掌和猩唇等珍馐百味、异果佳肴之外,唱主角的就是蟠桃”的一段记述,可见在该书的作者和世俗人的心目中,认为神仙不食素,连西王母的蟠桃会上也有龙肝、凤髓、熊掌、猩唇一类的杀生之品,在民俗的年终谢神中也有猪、羊之物……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在日常生活中,其治神养生调摄不能偏食,也不能完全素食。特别是青壮年发育时期,更需要多种营养不断补充人体能量的消耗。因此,应该杜绝素食、偏食或戒食和辟谷绝食,使之德、智、体、养得到全面发展,更好地发挥“神”的效果,并使“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但必须以《内经》“美其食”、“乐其俗”并视家庭的经济条件和以保护野生动物为原则及“高下不相幕”、“嗜欲不能劳其目“等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德全而不危”的治神养生激能教导为指南。

据史学家吕思勉在《先秦史》一书中的考证神仙家的“导引之术,服饵之方,房中之秘,皆得于医家者也。”故饮食的养生调摄最好在临床医师的指导下,以有益于“治神”、“养身”和治病为准。随着年龄的增长、消化力的减弱,老年人宜多食素或食味淡质清、易消化之食物,以达到“合同于道”的养生蓄能原则。(姚存成)

(图片来自网络)

1
查看完整版本: 内经中的治神观为养生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