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两个多月前,世界卫生组织将游戏障碍首次在全球范围内列入了国际疾病分类(ICD)精神与行为障碍章节。”医院物质依赖科主任盘圣明说,我们科室今年收治了位左右物质依赖的患者,其中大部分是酒精依赖患者,但现在门诊里青少年甚至成人沉迷网络游戏的患者越来越多了。“这促使我有社会责任将今年科室医教活动的主题定为网络沉迷,邀请有需要的市民参加”。
尖子生迷上网游成绩一落千丈,最后休学了
网络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打开了另一扇发现世界之窗,大部分的生活也离不开网络了。
实际上,觉得自己受到网络困扰的人们中,真正网络成瘾的病人只占到了1%,大部分人是网络沉迷和网络过度。“但我希望大家引起重视的是,网络成瘾是一个慢慢发展的过程,需要一个时间段。刚开始或许只是网络的过度使用,等到无法控制甚至引起大脑结构改变后,就是一个病态,大量核磁、脑功能检查显示,孩子若每天玩游戏6小时以上,半年后,其大脑前额叶的葡萄糖代谢下降15%,大脑氧代谢下降8%。
盘圣明主任说起了她接收到的第一个网络游戏沉迷的病例——
男孩是家长带来我门诊看的,因为抑郁症,当时已闭门在家上不了学了。男孩特别聪明,初中时尽管很爱玩,但只要考前突击一下,就能考出好成绩,他也以很高的分数考进了省级重点高中,在前几次考试中名列前茅,属班级的尖子生。
男孩自尊心特别强,也很喜欢自己尖子生的身份。但很快地,初中时突击的办法慢慢不管用了,而他又不愿意花力气用功,常觉得自己靠小聪明就可以学习好。结果,在几次考试失败、受挫后,心理受到打击,渐渐迷上了网游来逃避。
起初,家长也没在意,后来孩子每次玩游戏的时间越来越长,慢慢地变得不愿意和人交流、封闭自己,陷入一种恶性循环,后来逐渐出现了抑郁倾向。
我印象特别深的是,孩子告诉我,“学习要很费力才能得到满足感,而在游戏里,带着一群人作为领军人物的感觉特别棒。”
我跟孩子分析说,大脑组织与人体肌肉一样,用进废退。因玩游戏无需太多思考,大脑只要兴奋一个区就够用,时间久了,其社会功能就“废用性萎缩”,出现情感麻痹等症状,注意力、情感能力、情绪表达能力严重退化。
后来,孩子也认识到自己沉迷网络游戏是心理问题,也愿意接受药物和心理治疗了,情况慢慢好转起来,抑郁症获得了控制。
我也劝孩子休学一年,转到一家私立高中去读,等到学习状态恢复后,再回原来的重点高中去读。
网络游戏成瘾,被列入精神障碍
盘圣明主任说,根据世卫组织最新版《国际疾病分类》草案中的描述,“游戏障碍”的特点是,持续或过于频繁地玩网络游戏或电视游戏,它表现为:在起止时间、频率、强度、时长和情境等方面,被游戏所控制;将游戏的优先性置于其他重要事项和日常活动之上;在游戏已产生负面影响后,这种行为仍持续或升级。
世卫组织在草案中说,这种行为可能是持续性的,也可能是间断性的,它会对个人、家庭、社会、教育、职业等产生严重影响。要判断游戏成瘾,通常需要至少12个月的诊断,但如果成瘾特征非常明显,诊断时间可能缩短。
为便于大家理解,盘主任还提供了一份年美国精神病学学会发布的第五版《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供参考,但具体诊断还需要医生鉴别。
美国精神病学学会列出了9种症状,满足其中5项,才能诊断为“网络游戏障碍”——
完全专注游戏;
停止游戏时,出现难受、焦虑、易怒等症状;
游戏时间逐渐增多;
无法减少游戏时间,无法戒掉游戏;
放弃其他活动,对之前的其他爱好失去兴趣;
即使了解游戏对自己造成的影响,仍然继续游戏;
向家人或他人隐瞒自己的游戏时间;
通过游戏缓解负面情绪,如罪恶感、绝望感等;
因为游戏而丧失或可能丧失工作和社交。
“大家在玩网络游戏时,大脑犒赏机制使得玩家有掌控感、成就感、归属感,以致获得心理上的安慰。判断一个孩子是否网络沉迷,关键是他自我控制下能不能断得开,同时还要看他的社会功能是否受损,比如学习、社交、睡眠、情绪等状况。如果孩子因上网出现了熬夜、不吃饭、少与人交流,情绪烦躁等迹象,家长就要引起重视了。
需要咨询的市民,医院关于网络沉迷及其他成瘾疾病
义诊时间:1月6日8:00-12:00
义诊范围:网络沉迷及其他成瘾疾病
义诊医生:盘圣明(科主任、主任医师);刘军云(副主任医师);马婉(副主任医师)
地点:医院1号楼
注:义诊当天请到一号楼导医台领取义诊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