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精神病理学》
作者:许又新这本书主要包括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研究精神症状的一些方法,用具体例子告诉读者,如何通过众多的途径和方法,去辨认和评价精神症状,加深对症状临床意义的理解。同一种症状可以运用不同的方法去观察和分析;同一种方法可以用之于研究多种精神症状。作者的目的在于为读者提供一整套临床思维方法,观察和思考复杂多变的精神病理现象;并以此作为发展精神科医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基础。通过研究方法的介绍,同时对一些常见的精神症状进行分析,让读者掌握这些症状的基本概念。第二部分则是前面部分的延续和补充,作者按英文字母顺序选编了临床上容易混淆的症状,分别对这些症状的临床意义进行剖析,使读者在阅读本书之后对精神科临床上经常遇到的多种精神症有较深刻的理解。以精神障碍为研究对象的科学称为精神病理学。这是一门基础科学或理论科学,而精神病学或精神医学是它的一种应用。精神病理学有两种基本的观点和研究方法:第一种是把人看作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看作一个有生命的有机体。用自然科学特别是生物学的方法进行研究,而基本论点是决定论:原因决定结果,物质本体决定精神现象。第二种是把人看作“亲在”(Dasein,原出处是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提出的哲学概念,也可以翻译成“此在”,他用这个名词来表示人的一种状态)。人有意志,有选择的自由。人能创造意义,而人的活动之间存在有意义的联系。基本论点是目的观,即人性体现着某种目的。作者一开始阐述了部分先前学者针对精神病理学的研究,其中,重点介绍了米歇尔福柯的观点。福柯认为对精神病理学的考察和研究,可以也应该有不同的视角。迄今为止,除了文化史的视角之外,至少还有其它五种不同的视角:健康--疾病(生物学视角);正常--异常(统计学视角);理性--非理性(心理学视角);道德--不道德(伦理学视角);有刑事责任、民事行为能力---无刑事责任、民事行为能力,即法学视角。可见,精神障碍是一个异质性范畴,对于异质性范畴,既不能有严格逻辑的定义,也不可能有严格逻辑的分类。毋庸讳言,精神“健康”总是带有道德上肯定的意味,而精神疾病则免不了道德上的否定。把世界上的人分成根本不同的分类,精神上健康的人和精神上有病的人,跟儿童看电影总是喜欢问大人“是好人还是坏人”地过于简单化。一位精神科医生只有真正看清自己的内心世界里却又精神不大健康甚至病态的方便或者成分,才会由衷地尊重坐在他面前的病人。有人用正常和异常来定义精神障碍,这是不够的。正常和异常是一对统计学概念,它们本身并不意味着任何评价。一个人可以异常地好,也可以异常地坏。天才是异常地好,白痴是异常地不好。同样是痛苦的心理冲突,因痛苦而迸发哲学、科学或文学艺术的火花是异常地好,因痛苦而多年无所作为则是异常地不可取。可见,精神障碍这个概念本身离不开价值判断。人类学家告诉我们,在一种文化中被视为病态的精神状况在另一种文化中却不被视为病态,甚至是社会认为可取的。总之,精神障碍的判定离不开一定文化的价值标准和尺度。精神病理学至少有四种思维方式:描述、构筑复杂的单元或整体、决定论的说明、理解和解释对现象的如实了解和对它进行临床评定之间的关系,已有的症状学概念构成了必不可少的思考框架,但它们对了解新鲜事物却是一种束缚。初学者倾向于“对号人座”,而经验丰富的医生却往往能看出每一位病人总有他的特殊性,用行话说这叫做“共性中的个性”。现象学的理解,如前所述,必须排除价值判断的干扰,但是,精神病学的诊断却离不开价值观。假如我们对一切精神现象根本不作好坏、优劣之分,精神障碍和精神健康这两个概念就会同归于尽。因此,我们必须“进得去”---不带价值观走进病人的内心世界,还必须“出得来”---用一定的价值观对病人的精神状况进行评定。描述的原则是:不允许用任何术语或者行话,要用日常语言作尽可能精神的描述,并力戒含糊笼统;也没有猜测,最后是不允许有重大的遗漏,符合临床精神病学所要求的完整性。本书采用的精神病概念就是一种描述性精神病概念,有三个特点:第一,严重脱离现实,或者说,现实检验能力严重受损害,在精神病性症状中,病人不能区分主观的与客观的,把二者混为一谈;第二,社会功能严重受损;第三,缺乏症状自知力。而论及精神障碍的原因,作者指出可以尝试从三个层面进行分析,素因,诱因,持续因。素因包括遗传和先天因素,身体尤其是神经系统发育和健康的相关历史;诱因包括一些生活事件,生物学的影响,例如病人对待患病的态度和心理,行为反应等等;持续因包括受歧视、医疗情况等等。同时作者也阐述了精神病患者特殊的,不同于其他疾病的特征。第一个是妄想,一种个人所独有的和与自我有切身关系的坚信,不接受事实和理性的纠正。第二是意识障碍。意识障碍不是单个的症状,而是一种病理的心理状态。它的基本特征是一般性感知觉削弱,表现为敏感性降低和知觉映像的清晰程度降低。意识障碍时的注意削弱是一般性的,注意力难于集中,不能长时间保持集中,注意的范围或者跨度缩小变窄等等。按照疾病分类学传统,精神症状可以分成以下四种。第一是神经质性心理冲突,如典型的强迫症状;第二种是精神病性症状,主要有妄想、幻觉、显著的净胜运动型兴奋或者迟滞、没有目标取向的行为等等;第三种是缺陷型和不可逆的症状,如智力缺损,严重形式为痴呆;第四种是人格障碍的特征,如病态的猜疑或者嫉妒,过分重视他人的评价,甚至得不到认可等等。第三篇精神症状选编也就是本书的第二部分,作者按照英文字母顺序把多种精神症状汇编成了一本小型的症状词典。在这一部分包含的相关精神症状内容繁多,既包括自闭症、幻觉、强迫症等等一些较为常见的症状,也包括了丑角综合征、定向障碍、等位症等一些较为少见的症状。作者也对每一种症状进行了比较完善且专业的介绍,可以方便读者查阅。这本书不仅仅只专注于从医学角度阐述精神症状,其中也蕴涵着人文关怀色彩。在过往,个人对于精神症状的认知比较狭隘与片面,读完这本书后发现基于精神医学专业的角度,是有如此多复杂与细致的解释与分类。
行业研习社独家稿件
作者:陈静,华南理工大学社会工作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
编辑:Susu
行业研习社
独家原创侵权必究转载需注明“行业研习”
关于行业研习社
我们是来自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老师、博士生,以及从事具体行业的业余研究者,拥有不同的学科背景和知识背景,有丰富的田野调研或行业经验,希望通过这个平台,和大家一起绘制中国行业的图景。
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