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茜檬导读:京味儿歌曲《说唱脸谱》里唱到那一天爷爷领我去把京戏看看见那舞台上面好多大花脸红白黄绿蓝咧嘴又瞪眼一边唱一边喊哇呀呀呀好像炸雷叽叽喳喳震响在耳边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京剧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医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医讲怒则气上,也就是一怒气血就往脑袋上涌,于是就形成了一张大红脸子,京剧里关公也是一张大红脸子。生活中,我们观察到,有一些高血压病的病人平时脸就是红的,还爱生气,脾气大,这样的“关公爷“,我们怎么把他的血压降下去呢?有一张方,正是治疗这样面赤如醉,高血压的病人。下面我们来看门纯德老师对这首方的分析。
镇肝熄风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怀牛膝30g,生赭石30g,生龙骨15g,生牡蛎15g,生龟板15g,生白芍15g,元参15g,天冬15g,川楝子6g,生麦芽6g,茵陈6g,甘草4g。
水煎服。
肝肾阴亏,肝阳上亢,气血逆乱。
头目眩晕,目胀耳鸣,脑部热痛,心中烦热,面赤如醉,或时常噫气,或肢体渐觉不利,口角渐形歪斜;甚或眩晕颠仆,昏不知人,移时始醒;或醒后不能复原,精神短少,脉长有力者。
《素问·调经论》“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肝肾阴亏,肝阳上亢,则见肝风内动,气血逆乱并走于上。又日:“气复反则生,不反则死”。故宜镇摄亢阳,滋养肝肾,以降其逆,方中重用牛膝引血下行折其阳亢,赭石、龙骨、牡蛎潜阳降逆,龟板、元参、天冬、白芍滋养肝肾,茵陈、川楝子清舒肝气,甘草、麦芽制金石碍胃之弊,护胃调中。诸药配伍,降而不泄,潜而不坠,共为镇肝熄风之良剂。
本方以头目眩晕,面赤如醉,脉弦长有力为辨证要点。
若心中热甚者,可加生石膏30克;
头痛目眩者,可加夏枯草30克、菊花15克;
痰多者可加川贝母15克;
尺脉重按虚者可加熟地15克、山茱萸15克。
一、此方运用甚广,余多用此治疗阳亢型高血压病
例1:王xx,男,46岁。身体肥胖,经常头昏脑胀、夜不能眠,自觉行走时上重下轻,经医院捡查:血压/mmHg,诊为高血压症,曾服利血平等类药,无显著疗效。经友人介绍,找余诊之,触其脉象沉而弦长,遂与服镇肝熄风汤加麦冬18克、五味子6克、钩藤12克,水煎服三剂。服药二剂,自觉头昏顿减,已能睡眠。
例2:李xx之妻,59岁,患高血压十余年,终日心烦、心悸、头昏脑胀。每遇生气或劳累,诸症加重。诊见:颜面赤红如醉,头昏目眩,心神烦扰,询其失眠尤甚,触其六脉皆弦。治与镇肝熄风汤加石决明24克、麦冬12克、钩藤12克、夏枯草15克、柏子仁9克、炒枣仁12克,水煎令服三剂。药后,自谓心神安定,头昏减轻。又今服三剂,病状稳定,血压/90mmHg,后以复方罗布麻维持至今,症未再发。
例3:刘xx之妻,50余岁,卒患左侧半身不遂。当夜请余急治。见:患者神志尚清,舌强难语,示意头胀欲裂。左肢活动无度,且不遂意,查血压/mmHg,无呕吐、无舌偏,其脉弦大有力。辨此为肝阳重症,急疏“镇肝熄风汤”加羚羊角6克、钩藤15克,令速煎服之,并嘱其静心安卧。次日复诊,血压/mmHg,头痛减轻,病状稳定,遂令立即住院,并继服上方四剂,中西医治疗十余日。诸症改善,左侧肢体已能渐渐自由活动。
二、治疗头痛、头晕。
余用此方中等量加天麻6克、女贞子12克、菊花12克,治疗青年学生每于学习紧张及应试前的心烦、面赤、头痛、头晕等症,若有便秘者,可加熟大黄6克。此亦属一时性的肝阳上浮、阴不潜阳之症,往往数剂可愈,屡用屡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