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酒精中毒专科医院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肠道菌群失调是怎样引起非酒精性脂肪肝的P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告别援助 http://pf.39.net/bdfyy/zjft/171020/5777837.html

非酒精性脂肪肝是一种临床病理综合征,其特点是由于饮酒以外的原因导致的肝细胞内脂肪过度沉积。也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慢性肝病之一,影响着20-30%的人。这种上升趋势的背后,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生活习惯的变化所引起的肥胖和代谢综合症的增多,而非酒精性脂肪肝就是其中的一个并发症。组织学上,非酒精性脂肪肝包括广泛的肝脏病理,从单纯脂肪变性开始,然后发展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纤维化、肝硬化、肝硬化、肝细胞癌等威胁生命的并发症。

生活方式、年龄、向心性肥胖、胰岛素抵抗、糖尿病及血脂异常是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主要风险因子。大部分非酒精性脂肪肝病人临床上没有任何征兆,往往只有当肝酶出现异常时,他们才会发现自身的病情。肝活检是诊断非酒精性脂肪肝的重要手段,而B超、MRI等非侵袭性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检测肝脏脂肪浸润。

年,研究者们提出了一种名为“二次打击”的理论,用以解释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病理变化。“第一击”是指脂肪细胞内的游离脂肪酸含量升高,肝脏细胞内的脂肪酸氧化降低,从而使脂肪在肝细胞内过度堆积,进而形成非酒精性脂肪肝。脂质的累积会提高肝脏对“第二击”的敏感性,诱导炎症因子的级联反应活化并刺激氧化应激。。近年的研究成果逐步突破并对传统“二次打击”理论进行了补充和超越,并提出了“多重并行打击”理论,认为从脂肪和肠组织中产生的炎症介质都与肝纤维化有关。

近期资料显示,肠道菌群是导致非酒精性脂肪肝的重要因子,而肠道菌所调控的代谢表型具有可迁移性。肠道菌紊乱可导致多种代谢性疾病,如:非酒精性脂肪肝,肥胖,胰岛素抵抗以及2型糖尿病。

、肠道菌群在非酒精性脂肪肝中的影响

人体的肠道内存在着一种动态的、复杂的、被称为“肠道菌群”的微生物群落。人体消化道内大约有0到4次方个,重量大约在.5到2千克之间,虽然每个人的数目都不一样,但是它的数目要远远大于人体本身的细胞,它的编码基因是宿主基因组的50倍。肠内的细菌门以厚壁菌门、拟杆菌门、放线菌门、变形菌门、疣菌门等为最常见的菌门。其中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占所有肠道细菌的90%以上。肠道菌群对病原微生物的生长有一定的影响,对胃肠免疫系统有调节作用,产生胃肠神经支配的神经递质和激素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目前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的肝脏损害机理还不十分清楚。但是,从实验和临床的研究来看,这些都表明,在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病中,肠-肝轴功能紊乱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解剖学上,肝和肠是由门脉连接起来的,其中70%-75%的血是由门静脉提供的。这样,肝脏就会持续的接触到营养物质,毒素,食物抗原,肠道微生物和它们的产物。肝脏还是一种重要的免疫器官,它能激活并动员免疫细胞,对来自于病原体和肠内的代谢信号作出响应。近几年来,大量的研究结果显示,肠-肝轴功能紊乱包括肠道通透性增加,小肠细菌过度生长,肠道菌群紊乱,是导致非酒精性脂肪肝发病的主要原因。

2、肠道菌群紊乱

肠道菌群的构成和数量是由宿主自身和外部环境所决定的,包括饮食、酒精摄入、抗生素、遗传等,都会对肠道菌群的稳定性产生影响,从而引起肠道菌群的紊乱。肠道菌群失衡是指肠道菌群的平衡被破坏,导致菌群多样性下降、有益菌数量下降、有害微生物增多。正常的肠道菌群可以调节宿主的免疫过程,帮助消化和合成维生素,调节内环境稳态,调节宿主的新陈代谢;肠道菌群失调,导致肠道屏障功能受损,有害的微生物和代谢物会通过肠道屏障,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从而加重肝脏的炎症、脂肪变性。

目前已有的研究表明,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的病情与肠道菌群的失调及肠道菌群的代谢能力有关;另外,非酒精性脂肪肝及肝纤维化与拟杆菌门、瘤胃球菌均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另外一份研究表明,在非酒精性脂肪肝病人中,拟杆菌门/厚壁菌门的比率高于正常人群。

法国的一项研究第一次证实了肠道菌群失调在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病与发展中的角色。本实验中,小鼠食用高脂食物后,类似都出现体重增长,但其代谢反应有所不同,一些小鼠出现高血糖,高胰岛素血症,促炎细胞因子升高(“代谢反应型”),而另一些小鼠血糖正常,没有发炎(“代谢无反应型”)。

将小鼠体内的肠道细菌植入无菌小鼠体内,再用相同的高脂肪食物喂养,结果显示,不管是哪一种小鼠的肠道菌群,都会产生相似的肥胖症。另外,在移植了“代谢反应型”的小鼠的肠道菌群后,小鼠出现了肝脂肪变性,其肝内的甘油三酯含量增高,并参与脂肪从头生成的基因表达增加。而接受“代谢无反应型”小鼠肠道菌群的小鼠仍然维持正常血糖。结果表明:“代谢反应型”和“代谢无反应型”的小鼠肠道菌群在门、属和种水平上均有显著差异。

所以,肠道菌群组的不同会影响到小鼠对高脂食物的反应。另外,肠道菌群能使疾病表现和肝脂肪变性的转移,可以独立于肥胖参与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生。

3、肠道屏障功能障碍

肠道屏障是指肠道能够防止肠内的有害物质(比如细菌和毒素)穿过肠黏膜进入人体内其它组织、器官和血液循环的结构和功能的总和。肠道屏障由四个主要屏障组成,包括物理屏障、化学屏障、免疫屏障和微生物屏障,它们在维持内外环境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良好的、完整的肠道屏障,可以阻止细菌和毒素的进入,从而避免肠道细菌的易位。通过门静脉的细菌会生成内毒素,从而提高脂蛋白脂肪酶的活力,从而加速脂肪酸的合成和甘油三酯的生成,从而引发肝脏的炎症。而肠内菌群的紊乱则会降低紧密结合蛋白基因的表达,从而影响肠道屏障的完整性。

肥胖小鼠的肠道通透性增加会导致门脉内毒素血症增加,从而增加肝细胞对细菌内毒素的敏感性。在另一项研究中,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肠道通透性增加的可能性是健康对照组的5倍。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的肠道通透性与肝脏脂肪变性的严重程度相关。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乳糜泻的发生率也明显高于没有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患者,由于乳糜泻是一种典型的紧密连接受损的疾病,这也提示肠道屏障与非酒精性脂肪肝之间存在关联。

深圳市恒泰善行生物医疗有限公司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