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酒精中毒专科医院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27岁研究生混吃感冒药不幸去世安全用药 [复制链接]

1#

俗话说“药不能乱吃!”

据统计,我国每年大约万人因吃错药而健康受损,20万人因此死亡。

即便是看似最普通的感冒药,也可能暗含意想不到的危险......

混吃感冒药引发悲剧

谁也想不到,一场感冒竟导致27岁研究生小张(化名)肝功能严重衰竭,离开人世。

据媒体报道,病人去世当天,医院呼吸二科医生李培写下手记。她推测,这一切,很可能是由几颗小小的感冒药引起的。

据悉,生病后,小张去药店买了很多种感冒药。吃吃这个,吃吃那个,属于混着吃的。李培医生表示,小张曾告诉她:“因为一种感冒药退热效果不明显,就多买了几种,且因为自己体重大,就加倍剂量吃了不少。”

这很可能是导致肝脏衰竭的原因,即“对乙酰氨基酚过量”导致中毒性肌溶解和肝肾衰竭。

对乙酰氨基酚,又名扑热息痛,具有解热镇痛作用,是治疗感冒药物中最常用成分。市面上约80%抗感冒药都含该成分,包括中成药。

李培医生表示:“成人一次性服用对乙酰氨基酚10~15g(~mg/kg)后就会引起肝毒性;20~25g或更高的剂量可能致死”。

服用感冒药时常见误区

误区一:同时服用多种感冒药

正如上面提到的,许多感冒药都含有对乙酰氨基酚,如泰诺、日夜百服咛、儿童百服咛、白加黑、必理通、复方感冒灵等,如果同时服用,就容易造成对乙酰氨基酚过量,进而导致肝损伤。

误区二:服药时间过长

一般来说,退热治疗不超过3天;镇痛治疗不超过5天,疼痛缓解即可停药。比如速效感冒胶囊长期服用会产生依赖性和肝肾功能损害。因此,使用该药应遵医嘱,根据病情按规定剂量服用,不可随意加大服用量和任意延长服药时间。

误区三:吃感冒药期间酗酒

长期过量摄入酒精,可增加对乙酰氨基酚的毒性。因此服用含对乙酰氨基酚的感冒药期间应禁酒。另外,空腹也可能提高对乙酰氨基酚的中毒风险,所以服药前需谨记要饱肚服药。

这几类人尤其要注意

1、老年人

老年人基础疾病多,日常服药较多,需注意药物间相互作用。

2、孕妇及哺乳期妇女

可选择对乙酰氨基酚退热治疗;不推荐止咳化痰药;孕期避免使用阿司匹林、双氯芬酸、布洛芬和苯海拉明等。

3、儿童

因其器官功能尚未发育完全,特别是2岁以下儿童,用药需特别谨慎。

4、肝、肾功能不良者

应选择肝、肾毒性小的药物成分,注意控制用药剂量或酌情减量使用。

5、药物易过敏者

主要针对阿司匹林过敏者(包括阿司匹林过敏性哮喘及阿司匹林药物过敏),禁用与阿司匹林有交叉过敏的药物,解热镇痛可用对乙酰氨基酚。

除外感冒药,这些也不能混用

藿香正气水(或酒)和头孢类药物

含有酒精的藿香正气水、酒等,在体内消化产生乙醇,而头孢类药物会抑制肝脏的解酒能力,造成乙醇蓄积,产生中毒情况,出现头痛、呕吐、心悸、呼吸困难等症状,严重时可诱发急性肝损害、呼吸暂停甚至死亡。

降压药和柚子

柚子中含有的生物活性成分能促使药物迅速进入血液,等于加大药量。另外,柚子本身有降压功效,如与降压药同服,会使药效增加几倍到几十倍,引起头晕恶心,比较危险。

布洛芬、萘普生和阿司匹林

这类药物被称为非甾体类抗炎药。由于他们作用机理相似,同时服多种此类药,可能加重副作用,轻则引起恶心、呕吐,重则引起胃肠道出血。

用药无小事,看完转发给身边的亲戚朋友,多一个人看到,可能就少一个悲剧!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