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酒精中毒专科医院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神奇的解酒药,为何难入5亿酒民法眼 [复制链接]

1#

这是酒度VOL的第篇原创

在又一次“一醉方休”式的宴饮接待后,35岁的万俊(化名)一边从宿醉的头痛中挣扎着起床,一边不禁想到:难道就没有一种解酒的神药吗?

万俊是一家国企地市公司的办公室主任,在他这个岗位上,接待是本职工作,喝酒更是跑不了,尽管他酒量颇为不错,但也禁不住常年累月的酒桌厮杀。“现在体检的单子根本不敢看”,但为了这份被很多外人艳羡的肥差,他只得坚持。“要是有一种药可以千杯不醉那就好了”,万俊心想。

#01

五花八门的解酒药

万俊心心念念的这种“神药”,市场上到底有没有呢。

事实上,解酒药(chaser)就是在人体摄入大量酒精后可以起到分解酒精浓度,缓解酒精浓度过高造成的头晕、呕吐等症状的一类产品。

有肝脏内科专家介绍,解酒药主要有以下几类,一是肝脏保护剂;二是酒精的解除剂;三是维生素类;四是中药的提取物。这其中,纳络酮、利尿剂等印有国药准字的药品,主要用于临床的急性酒精中毒急救,它能解除酒精的中枢抑制、缩短昏迷时间,让患者尽快清醒。不过这个药是处方药,不能随便用,还可能导致躁狂,在医院急救时一般也是直接静脉输液,而不是舌下含服,因此不在我们今天解酒药的讨论范围之内。

▲电商平台上五花八门的解酒药

市面上流行的解酒药,主要有两个流派::一个是中药原料制作,另一个是国外原装进口。

前者成分大多是一些植物提取物或药食两用的原料,如姜黄、牡蛎提取物、栀子、枸杞、丹参、茯苓、大麦嫩苗、甲壳素等,主要原理是利用中药清热解毒、生津止渴的功效,缓解酒后的头晕、呕吐、口渴、躁动等症:后者则主打蛋白质、维生素、肽和某些矿物质等营养成分,以进口膳食补充剂为主。

不过,尴尬的是,市面上并没有任何一种以解酒为适应证、带“国药”准字号的产品。哪怕部分进口的解酒产品,可能在境外原产地确实被当做药物来发行和管理,但进入国内市场是否合规合法,是否有面向国内市场监管去完成资质认证,宣传方式是否准确完善,都得打个问号。

与此同时,解酒行业是一个早已存在但尚未成熟的行业。早在年,海王集团的海王金樽就已上市,年在央视大量投放广告,成为年度品牌知名度仅次于脑白金的保健品,年销量达1.7亿。但时至今日,解酒市场尚缺乏领军品牌,一些曾经占据主流的解酒产品,如以“要’干’还是肝””打入市场的“海王金樽”、以“科技使你拥有健康”打入市场的“醉之灵护肝冲剂”、以“5分钟见效关爱您肝的健康为诉求点的“醉想你护肝解酒冲剂”等,都只是昙花一现。而进口的解酒药RU-21等也尚未形成强大的品牌效应,解酒市场一直处于缓慢的起步阶段。

#02

解酒药真能解酒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要了解一下,酒精在身体里到底经历了什么。

我们知道,导致人酒醉的元凶就是酒精。而酒精是高度溶于水而不溶于脂肪的小分子物质,人体对酒精的吸收速度很快,在喝完酒后的0.5至1.5小时之间,血液中的酒精浓度就可以达到峰值,进而干扰神经系统,使人呈现出醉酒的状态。当血液中乙醇浓度在0.05-0.1%时,人开始进入朦胧、畅快的微醺状态;而达到0.3%时,人就会口齿不清,步态蹒跚,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酒醉了。

酒精进入消化道以后,约10%会在胃里被代谢掉,剩余的90%很快进入血液。除少量可以从尿、汗液及呼气排出外,剩下的酒精需在肝脏中代谢。其中,起到最大作用的,就是肝脏的酶系统:一种是乙醇脱氢酶,另一种是乙醛脱氢酶。

▲酒精在人体内代谢流程示意图

这个过程大概有三步:乙醇脱氢酶能把酒精分子中的两个氢原子脱掉,使乙醇分解变成乙醛;而乙醛脱氢酶则能把乙醛中的两个氢原子脱掉,使乙醛转化为乙酸;最终通过三羧酸循环的生化反应,将乙酸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排出体外。

因此,决定一个人酒量大小的,主要就是这两种酶的含量和活跃度。一般而言,在人体中,都存在乙醇脱氢酶,而且数量基本是相等的。但缺少乙醛脱氢酶的人就比较多。这就导致酒后大量乙醛在体内蓄积,继而引发毛细血管扩张,产生脸红、心悸、恶心等不适,甚至出现昏迷等醉酒症状。不幸的是,亚洲人比如中国人里,高达40%~50%的人天生缺乏乙醛脱氢酶。这里圈个重点,那些喝酒脸红的人并不是因为酒量大,相反他们体内的乙醛脱氢酶可能相对缺乏、更容易醉酒。

因此理论上,只要增加乙醛脱氢酶的量或活性,就能加快酒精代谢的过程,也就是能达到解酒或是提高酒量的目的了。

然而很遗憾,人体里有多少乙醛脱氢酶,只和基因有关,理论上每个人出生后,体内酶的含量就已经固定了。此外,酶也不能通过口服药物进行补充。酶的本质是蛋白质,口服进入胃部后,很快就会在胃酸的作用下失去活性、分解成氨基酸。口服的酶根本进不到肝脏里,也就起不到解酒的目的。

既然乙醛脱氢酶的量是天生决定的,那能不能提高它的活性来解酒呢?还真有这么一种药,可以相对提高乙醛脱氢酶的活性。比如美他多辛。不过美他多辛属于处方药,只用于酒精性肝病的治疗,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凭处方购买使用,而且可能会引起周围神经疾病。

另外,在热播剧《三十而已》中有这样一个情节:王漫妮去销售部做应收,聚餐被同事灌酒宿醉了。第二天,好心的女同事拿出一瓶药放在桌上,提醒她“以后喝酒前先吃这个”。这里必须强调一下,这种“喝前2粒酒场不惧”“酒后10分钟化酒为水”的药物就妥妥的是智商税了,唯一起作用的恐怕就是心理暗示了。

#03

解酒市场有多大

理论上喝酒的人有多少,解酒药的需求就有多少。那么,目前中国的解酒市场有多大呢?

有人做过一个简单的估算,在中国近5亿的酒民里,有健康饮酒需求的社会中上层饮酒人数在万人左右。假设这万人人均年消费“解酒、醒酒”产品元,那么单单这块市场的销售额就可达个亿。正因如此,国内众多企业家都看好这一市场。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为止,国内生产“解酒”产品的企业不少于50家,但至今均处于婴幼儿阶段。

一方面是市场有广阔的空间,另一方面,几乎大多数“解酒”产品却卖不出去。之所以出现这种极端状况,既有解酒药的问题,也与我们的饮酒文化相关。

先说产品方面。

一是市场上部分“解酒”产品效果不明显,消费者难以对解酒产品产生信赖感,重复消费就更难以提起了。

二是标准和领军企业的缺失,让解酒市场长期鱼龙混杂,虚假宣传层出不穷。比如市面主流解酒产品,大多是保健食品而非药品。但在宣传上却打着“解酒护肝”名义夸大效果,消费者在使用一次之后便容易对产品失去信心甚至对解酒市场内的所有产品都产生怀疑。

三是消费场景的缺失,解酒产品往往在药店渠道铺货,距离酒类消费的场景较远,极度依赖于门店促销人员的推荐,消费者的购买需求难以及时满足。

再说饮酒文化。

在“酒逢知已千杯少”的传统观念里,很多人宁伤身体,不伤感情,或者为了业务成交多喝几杯也值得,“一醉方休”式的饮酒文化仍然十分盛行,决定了解酒药的消费频次并不高。

即使饮酒过量发生醉酒时,采用喝喝茶、喝喝醋、喝喝牛奶来解决醉酒问题的传统醒酒方法仍然是主流,很多解酒小妙招也在酒桌上十分流行。虽然大多效果存疑,但也凸显了当前解酒市场的尴尬。

最后,我们要说的是,无论酒量如何,无论有多少解酒妙招,如果摄入的酒精超过了肝脏的代谢能力,酒精浓度在体内也会急剧升高,还是会醉。所以理性饮酒真的真的真的非常重要。花赏半开,酒饮微醺,愿每个人都能理性享受美酒的欢愉。

在酒桌上,和解酒药类似命运的,还有无醇酒,我们下期接着聊。END

今日话题:

你都知道哪些解酒小妙招呢?欢迎留言评论~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