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借酒消愁,这种说法究竟是否具有一定的科学依据?
人在烦恼的时候,常常喜欢用酒精来麻痹自己,因为酒精会暂时的麻痹人的大脑意识和记忆,让大脑忘记糟糕的事情,而只记得高兴的事情。
这种基因被称为类D2感受器,它会将人的记忆按照愉快跟不愉快两种情绪进行编码,通过改变这种基因产生的一种蛋白质,就能在大脑中形成“渴望记忆”。
这种通过酒精来强迫自己忘记烦恼的方式,其实从古代就一直存在。在古代,酒不仅是文人墨客的灵感源泉,也是许多人的消愁神器。
李白素有“酒仙”的雅号,在他写的一千五百首诗文中,提到酒的就多达余首。“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喝的是凄凉悲惨。
杜甫自幼好酒,有“少年酒豪”的戏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喝的是颠沛流离皓首穷经的悲凉。
曹操一统霸业受阻,心中忧郁,便有了“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而咱们偶遇伤心难过无法排解时,往往约三五好友,忘情痛饮。那么饮酒真的可以消愁吗?英国肯特大学曾对此做过一个调查,他们随机抽取了名用户,记录他们一天中随便几个时间点的快乐指数,用1-来衡量。最终经过分析得出结论,人在饮酒后,幸福水平的确会上升4个点,但这种快乐仅仅只能维持几个小时,一旦人变得清醒,这种忧愁的情绪状态仍会存在。
由此我们也可以得出结论,借酒消愁其实只是暂时的自我陶醉和欣快,以逃避现实生活中的不愉快。它不能真正达到“消愁”的作用。酒精会暂时麻痹人的神经,使人体的神经信号传输速率降低,头脑变得简单,进入兴奋状态,有言语增多,情绪激动等轻度酒精中毒表现,暂时没有能力去处理复杂的事情,这其实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消愁”,酒精含量越高,越容易达到这个状态。除此之外,人们在“借酒消愁”的过程中,一般会邀三五好友一起,借助酒精的力量将自己平时不敢说,不愿说的话,在这个时候一吐为快,话匣子一旦打开,情绪得到发泄,自然心情也会畅快很多。所以,酒精只是一个麻痹自我的工具,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酒精摄入量过高,还会危害你的身体健康,对人体胃肠道造成损害,特别是胃黏膜伤害,以及肝脏对乙醇的解毒造成的肝脏损害,更甚至于会导致酒精中毒。
所以,饮酒虽好,但不要贪杯哦。如果遇到什么不开心的事,可以多与家人或朋友沟通交流,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或者找一些自己喜获或比较擅长的事情,每天坚持去做,填补空余的时间,改善不良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