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好的白癜风医院 https://mjbk.familydoctor.com.cn/bjbdfyy_ks811/癌症是用脑子救,不是用钱包救。
-----凌志军
年2月9日,距离春节只有不到10天的时间,许多人在为春节的到来而准备着。
时任人民日报社高级编辑的凌志军,头一天晚上他写的一本著作终于收尾了,他长长地叹了一口气。
没想,第二天早上醒来,他就感到头疼、恶心,想吐,而且感觉天旋地转、浑身无力。
这种情况,他此前从未遇到过,医院看看。3天后,他的检查结果出来了:
他被诊断为肺癌晚期,
在肺叶上发现了恶性肿瘤,而且已经扩散到颅脑、肝脏。
一开始,他也有点懵了,自己不抽烟不酗酒,也经常运动,怎么就到了癌症晚期?
他问医生,到了这个程度,自己还有多少时间,医生很冷静地告诉他:
通常到了这个程度,存活期不到3个月。
当时凌志军和家人都懵了。他第一次感觉与死亡如此接近。说不恐惧,是假的。
不过,过往的人生经历,让他养成了独自思考,不人云亦云的习惯,他决定自己寻找康复之路。
后来奇迹发生了,15年过去,他依然健康地活着,体内的肿瘤后来消失了。
那么,他是怎么做的?
在凌志军被确诊癌症的时候,国内大多数人对癌症的认识非常少,很多人甚至认为癌症就是绝症,就等于宣判死刑。
另外,当时一些媒体上,专家们也不断地警告人们:癌症成为人类第一位的致死原因,这更加增添了普通民众对癌症的恐慌。
好在凌志军从小生活在北京,后来又从事新闻工作,他的视野比较开阔,交往的圈子也比较广泛,他也养成了独立思考的习惯。
他的妹妹是学医出身,后来在比利时一个研究室工作,她认识很多顶尖的医生。
他的哥哥在美国工作,对美国的癌症治疗比较熟悉。
因为这种强大的人脉圈子,他在得知自己患了癌症后,在最初有一些恐慌后,他马上认识到:癌症只是一种慢性病,不是绝症。
在被确诊为肺癌晚期后,凌志军接受了肺部切除手术。但他没有接受手术切除脑部肿瘤的治疗方案。
他还拒绝了一些抗癌特效药,也拒绝了化疗和放疗。手术后出院,他连一片药也没带回家。
凌志军并没有像当初医生说的那样,活不过三个月,而且到了秋天,他发现脑瘤的症状减轻了。
复查表明,他颅内的病灶在慢慢地缩小。
此时,凌志军庆幸当时没有听医生的建议,把脑袋锯开。
此后,凌志军开始搜集国内外癌症治疗的资料,有一天,他看到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一个数据:
在所有死亡的癌症患者中,三分之一是被吓死的,
三分之一是治死的,三分之一是真正因病而死。
他还阅读到一些医学专家对癌症治疗的看法,有一个专家的观点让他感到震惊:
有90%以上的癌症患者没有得到良好的治疗方案。
这些数据,无疑给凌志军很大的信心。此后,在治疗方面,他给自己定了一个规矩:
不恐惧、不盲从,不让医生的话,影响自己的心情。
不走上错误的治疗之路。
转眼,本来被医生断定活不过三个月的他,活过了2年,年春季的一天,他在路上遇到社区卫生站的老护士长,这个护士长见到他,不禁惊叹道:
“你到现在还活着,真不容易!别人像你这个程度的,早就离开人世了。”
在被确诊肺癌后,凌志军认真地反思了自己的工作、生活。
他不抽烟,也不酗酒,还经常运动,他和太太都喜欢滑雪和游泳。
要说生活习惯中有什么不足的,那就是他工作很忙,
家附近就是一个公园,但他从来没进去过。
在此前一年都没有休息日,都在忙一本书的写作。
凌志军年出生于一个书香之家,后来在北京长大。他的父亲是凌建华,曾任《新华日报》副总编辑、《人民日报》总编室副主任。
自幼他就喜欢阅读、喜欢文化,不过特殊的年代,十年动荡,让他无法继续学业。
15岁那年,他被下放到农场工作,但他依然寻找一切机会读书,18岁的时候,他应征入伍。
在部队期间,他依然热爱文学,一个偶然的机会,领导发现他的文笔不错,就将一些写稿的事情交给他。
25岁那年,新华社招记者,他从中脱颖而出,回到北京工作。
此时他深知自己学历有限,于是在工作之余积极自学中学和大学的知识,在30岁那年,他考上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后来获得法学硕士学位。
就在凌志军考上研究生的第二年,他的父亲被诊断得了肺癌,10个月后,父亲离世了。
被诊断出癌症的时候,他和妻子已结婚25年,有一个儿子,妻子也是一个职业编辑。凌志军已经出版了9本专著,在业内有一定的知名度。
因为职业的关系,他的工作很忙,而且常常日夜不分。
在确诊癌症前,他为了完成《新中国革命》这本著作,他已经整整一年没有休息,每天工作12个小时,可谓是高强度。
对于癌症,凌志军其实不太陌生,他的父亲因患肝癌早逝,母亲独自生活了20年,后来也患了胃癌,做了胃切除手术。
但是,当癌症向自己袭来,他依然感到很突然,在春节前几天,他知道自己到了癌症晚期,所以这个春节过得很沉重。
凌志军和妻子曾经约定,如果有什么重大的病,绝不向隐瞒。这是这个约定,让凌志军一开始就了解到了自己的病情,同时,他可以自己决定选择什么样的治疗方案。
隐瞒病情会家庭气氛变得压抑、躲躲闪闪,如此,就没有办法和患者开诚布公的讨论治疗方案,也不可能齐心协力地对抗疾病。
春节后,在朋友的安排下,医院复诊,但结果与北京诊断的一样。
对于颅内的肿瘤,上海一个专家说:虽然手术可以切除肿瘤,但这个手术的风险很大。
在这种情况下,凌志军开始思考自己的遗嘱:
1、如果成了植物人,请立即为我实施安乐死。
2、不开追悼会,不要遗体告别,不留骨灰。不开任何形式的追思会。
凌志军的妹妹在比利时一个研究室工作,她也是学医出身,她请来了世界神经外科联合会主席,比利时荷语布鲁塞尔自由大学资源的几位医学专家一起来会诊。
结合国外专家的建议,以及再次扫描的结果,妹妹建议先不手术。
凌志军最终没有选择开颅手术。
之后,凌志军的哥哥也从美国赶回来了,他在回国前,还专门与几个身患癌症的人长谈,有一个女性被诊断出癌症,8年后依然快乐地生活着。
此时医生依然在督促尽快做开颅手术,不要耽误最佳治疗时机,原因是肿瘤会长大,随时可能压迫脑干神经,让人完蛋。
不过,在做了最新的核磁共振后,凌志军发现颅内肿物约为2.2厘米*1.9厘米
而17天前的检查结果为:2.5厘米*2.3厘米。
至少说明过去两周内,肿瘤并没有长大。根据医生的判断,如果属于恶性,它会迅速长大。
这次检查,给了凌志军很大的信心。
之后,凌志军的妹妹在比利时找到了业内专家来会诊,通过仔细看他的9张胶片,判断他颅内肿瘤良性的概率为50%。而在此之前,这个概率仅仅为2%。
国内当时一些专家依然坚持原来的诊断,但好在他在上海一个专家,建议先不手术,而是观察1个月,后来这个观察时间又延长到了3个月。
所幸,三个月过去,颅内肿瘤并没有继续增长,印证了是良性的判断。
凌志军充分了解化疗和放疗的副作用后,他决定放弃化疗、放疗。
凌志军有个同行正值壮年时不幸患了淋巴癌,他不缺钱。医院,找了最有名望的医生诊治,10个月的时间接受了9个疗程的化疗。
但是在年夏天,接受最后一次化疗后,他撒手西归。
医生后来在采访时说:
“在最后阶段,他(指凌志军的同行)身体的白细胞降到了零,这意味着身体没有免疫功能了”。
不过,凌志军对化疗并不是持完全排斥的态度。他的母亲在77岁那年得了胃癌,手术后辅之以化疗药物。
当时负责手术的医生对凌志军说:你母亲活不过一年了。
不过,神奇的是,凌志军的母亲在手术后10年,依然活得好好的。
自从患癌后,凌志军就放慢了生活节奏。
每天清晨醒来,他不是像以前那样一股脑就爬起来,而是静静得躺在床上,缓缓移动四肢,深深地吸气,反复多次。
慢慢地,他可以站起来了,后来还可以独自去散步。
为了帮助自己康复,凌志军总结了康复九策:
1、树立正确的治疗理念,不盲从、不恐惧
2、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生活节奏慢下来。
3、每天做好五件事:吃、喝、拉、撒、睡
4、每天适量散步
5、多晒太阳
6、深呼吸(有专家说:癌细胞惧怕氧气)
7、保持愉快的心情,不绝望,不急躁,不急于求成。
8、沐浴在家人和朋友的关爱中。
9、在身体允许的情况下,做自己喜欢的事。
在过往很多年,早上为了赶时间,凌志军只是匆匆塞上几口面包,然后用隔了一夜的开水冲一杯速溶咖啡,然后一边大口豪饮,一边打开电脑工作。
很多时候,他的工作节奏是:每天12小时,每周7天。
即使是难得的假期,也是安排得非常忙碌,带着家人匆匆忙忙地去赶飞机,去国外观光,马不停蹄的。
每天清晨起床后,凌志军会花20分钟来磨咖啡豆,然后为自己煮一杯咖啡。
然后坐在早晨的阳光里,一小口一小口地浅说细品,在被诊断为患癌之前,他从未享受过这种慢节奏。
然后花1个小时吃一顿早饭。早餐通常吃:
杂豆煲汤、鲜磨豆浆、鸡蛋、新鲜薯类、玉米
全麦面包、蔬菜水果
除了注意饮食,他每天还花很多时间在户外,每天步行5公里,从不间断。
有时在湖边踏青、
有时在树林里散步
凌志军切切实实地感受到,一旦走进公园,立刻就会觉得神清气爽,因为公园里树木比较多,空气清新、富含氧气,更加湿润。
年凌志军接受了开胸手术,9天后他就出院回家了,医院,他认为家里对自己的康复更有好处。
回到家后,刀口虽然愈合比较快,但还是经常剧烈的咳嗽,难以入眠。
秋天的时候,有一个朋友邀请他到苏州疗养。朋友说苏州的气候对他有好处,把他安置在苏州郊外一个湖边的房子里。到了第四天,术后持续5个月的咳嗽,居然好了。
这让凌志军充分地认识到,新鲜的空气,甚至比药物还有效。
有时坐在阳台上,阅读一本老书,或者静静地聆听音乐,闭目养神。
凌志军还特别重视晒太阳,以补充维生素D,多晒太阳可以预防慢性代谢性疾病。
他还坚持每天练习深呼吸30分钟。
深呼吸的好处是:能帮助吸入更多的新鲜空气,拍出更多的废气,还能推动内脏器官更大幅度的运动。
每天的生活节奏缓慢、固定,这对于康复有着莫大的好处。
在坚持康复9策后,凌志军的状态越来越好,他的体力也恢复了很多,他甚至陪着妻子一起去了雪山。
年3月15日,凌志军做了复查,结果出乎意料的好:
脑内的病灶几乎完全消失
肺部未见新的异常
手术后幸存的那片肺叶也生长壮大起来。
医生笑眯眯地对他说:不要再把自己当做病人啦!
之后,凌志军将自己抗癌经历,写成一本书,书名就是《重生日记》
凌志军总结:
在面对死神的这一段特殊日子里,最要紧的是,让自己拥有一种健康积极的精神状态,这正是癌症患者最缺少的。
不良的精神状态会削弱人体的免疫力。
另外,家人的乐观、关爱和支持,对于康复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凌志军的妻子最初得知丈夫到了癌症晚期,还痛哭过,但后来在帮助丈夫治疗和抗癌时,她表现得很乐观。
在饮食方面,只要是对康复有用的,凌志军的妻子都不厌其烦地去准备,帮助丈夫提高身体免疫力。
儿子也积极陪伴凌志军,让他充分感受到浓浓的亲情,这也是他积极乐观面对癌症的力量源泉。
年,他又出版了新书,书名富有诗意----《追光之旅》,里面是他在各地旅行拍的摄影作品。
他一直在做自己喜欢的事,心态乐观而积极。
凌志军还坚持更新微博,许多人了解他的经历后,都来他的微博留言,讨论。
凌志军与妻子
他经常在微博发布自己旅行中拍下的摄影作品。不少人从他的经历里吸取到力量与智慧,对于癌症不再恐慌,也不再盲从。
凌志军成功抗癌的事例,无疑给了很多患者信心。
医生预言他活不过3个月,而15年过去,他依然健康的活着,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
但这个奇迹的产生,其实也不是平白无故产生的,而是智慧、勇气、自律、家人齐心协力的结晶。
“视死如归固然可敬可佩,叩开康复之门却更困难也更可贵,这不仅需要勇气,更需要智慧。”
的确如此,独立思考、智慧在任何时候都非常重要,如此,才能不盲从。
他还说:最激进、最先进、最昂贵的治疗方案,不一定是最好的,只有最适合你的才是最好的。
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这个不仅适用于癌症治疗,其实也适用于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
保持从容的心态,乐观的精神状态,这一点对于抗癌也相当重要。
生活方式对于抵抗疾病非常重要,有时身体出现了问题,是在提醒你,该对自己的生活方式进行调整了。
也希望每个人在紧张忙碌之余,都能抽点时间,晒晒太阳、与家人一起散步,深呼吸,好好地吃每一顿饭,珍惜有家人陪伴的时光。
因为,再多的财富,再大的名利,如果没有健康,都是浮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