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斑疯 http://m.39.net/pf/a_4680025.html 原创科研给力的浙大一院精神卫生中心
我们又有新成果啦!
近日,浙大一院精神卫生科胡少华教授团队在《ClinicalandTranslationalMedicine》(《临床和转化医学》,Q1区,IF=7.)在线发表了题为“Gutmicrobialcluestobipolardisorder:State-of-the-artreviewofcurrentfindingsandfuturedirections”的综述,系统阐述了目前国际双相障碍领域肠道微生物研究的最新进展,并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双相障碍是一种重性精神疾病,表现为反复出现的抑郁或者(轻)躁狂发作,在全球人群中的终身患病率达2-3%。双相障碍容易慢性化,给患者造成显著的认知和社会功能损害,导致沉重的疾病负担。然而,迄今双相障碍的发病机制仍未完全阐明,给临床的诊治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近年来,肠道微生物与人体健康和疾病的关系逐渐被揭开神秘的面纱。肠道微生物不仅与肠道疾病关系密切,与心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神经精神疾病的发生和药物的疗效也有着紧密的联系。既往的研究通过构建精神疾病动物粪菌移植模型,可以导致相应疾病的行为表型,从而进一步证明了肠道微生物与精神疾病的关联。
肠道微生物与中枢神经系统之间可以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迷走神经和肠神经系统等结构发生双向的交流,即“脑-肠-微生物轴”。肠道微生物释放的促炎介质,经过肠粘膜屏障和血脑屏障进入中枢神经系统,促发神经炎症,继而影响中枢内色氨酸代谢,并最终导致情感、行为、认知的异常。
该综述纳入了12篇已经发表的双相障碍肠道微生物的文章,包括此前胡少华教授团队参与发表的“MicrobialSignaturesCanDiscriminateUnipolarfromBipolarDepression(AdvancedScience,)”、“MicrobiotaChangesinPatientswithBipolarDepression(AdvancedScience,)”、“GutMicrobiotainBipolarDepressionandItsRelationshiptoBrainFunction:AnAdvancedExploration(FrontiersinPsychiatry,)”3篇研究论文。该文分别从微生物多样性和结构、抑郁症和双相障碍肠道微生物的异同点、肠道微生物与临床和代谢指标的相关性、抗精神病药物与肠道微生物的关系、双相障碍双生子的肠道菌群特点、双相障碍肠道菌群与宿主基因的表达等角度进行了汇总论述。然而,双相障碍肠道微生物的临床和基础研究仍处于初步阶段,既往的研究存在不少的局限性,包括人口学和临床资料的完整性欠缺、疾病特征的描述和分类不详、药物干预和疗效的评估缺乏、小样本横断面的观察性研究、测序方法学的异质性等问题,限制了对研究结果的进一步解读和分析。
该文进一步提出了未来双相障碍肠道微生物领域的研究方向,包括构建双相障碍粪菌移植的动物模型、肠道微生物中病毒和噬菌体的鉴定、药物与肠道微生物的相互作用,以及基于肠道微生物的治疗策略。
浙大一院为该论文第一作者单位。浙大一院精神卫生中心来建波博士为第一作者,浙大一院胡少华教授和医院宋学勤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
浙大一院精神卫生中心胡少华教授团队长期聚焦双相障碍的脑肠轴机制研究,联合国内多个研究机构通过宏基因组等多组学分析、单细胞技术、粪菌移植动物模型建立来阐明肠道微生物参与大脑疾病的病理机制,探索新的生物学标记和潜在的治疗新靶点。
想要读论文的看这里!
文章链接: